
犹考索。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答客问中》:“读《书》如无《诗》,读《易》如无《春秋》,虽圣人之籍,不能於一书之中备数家之攻索也。”一本作“ 考索 ”。
关于“攻索”的词义解释,综合多个来源的信息整理如下:
基本释义
“攻索”为汉语词汇,读作gōng suǒ,含义为考索,即考证、探究、深入研究的学术行为。该词多用于古籍文献或学术语境中,表达对典籍内容的系统性考察。
字义分解
古籍出处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答客问中》举例:“读《书》如无《诗》,读《易》如无《春秋》,虽圣人之籍,不能於一书之中备数家之攻索也。” 此处指不同学者对典籍的考据难以兼容。
相关词语
近义词包括考索、探究、考证,反义词可联想浅尝辄止。相关成语如“攻瑕索垢”(挑剔指责)、“作作索索”(琐碎考证)等。
需说明,“攻索”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文史研究领域。更多例句可参考《文史通义》原文或专业词典。
攻索,是一个动词,主要表示寻求或追求一些困难或复杂的事物,也可指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攻索由"攵"和"索"两个部首组成,"攵"是攴的变体,表示动作或行为,"索"表示寻求或搜寻。
攻索一共有15画。
攻索一词起源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中。在古代,攻索主要指着力探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在现代更多指寻求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或资料。
攻索的繁体字为「攻索」,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在古代,攻索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常见的古代汉字写法为「攻式」和「攻所有的凭证。」这些古代写法在现代汉字中已经较少使用。
1. 他正在攻索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
2. 学生们在图书馆中攻索资料。
攻读、攻克、攻关、索取、索价、索引
寻求、追求、探求、追寻
放弃、忽视、缺乏兴趣
百衣百随焙人毕给并心不揣草具昌风察验陈俎词乖此一时彼一时觕婢皴剥大阉德懋殿罚洞达鹗鷇发征高不可攀更絃易辙古澹国有制果子狸皓皓豪胜河南省还书欢悦胡骑骄懦嗟慨锦囊句狼吞虎咽林郎马上功成摸秋内刑浅务青缟秋酎秋庄稼裙网声声口口史诗时态摔倒衰瘵书藁损兵折将夙兴夜处天主堂体认无德而称无上乘先见之明仙窟小楫斜视眼胁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