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书稿 ”。
书藁(shū gǎo)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书”(书写)与“藁”(同“稿”,草稿)组合而成,指书写的手稿、草稿或未定稿的文献。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手写草稿
指作者亲笔书写的原始底稿,常见于古籍文献或文人著作中。例如清代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提及“诗文书藁,皆须手自编定”。
引用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Z].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未定稿的文献
强调文本的未完成性,需进一步修改或誊抄。如《说文解字注》载:“藁者,禾秆也,引申为未定之文书”。
引用来源: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中华书局, 2013.
原指禾秆(《说文解字》:“稾,秆也”),后假借为“稿”,表示草率、未修饰的文本。
引用来源:许慎. 《说文解字》[M]. 中华书局, 1963.
“书”强调书写行为,与“藁”结合后特指手写而非印刷的原始文本。
“凡馆阁所藏书藁,皆以黄纸为标”,说明宋代官方机构将手稿作为重要档案保存。
引用来源:脱脱等. 《宋史》[M]. 中华书局, 1985.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称“诗成辄焚其书藁”,反映文人注重定稿前的草稿保密性。
引用来源:张岱. 《陶庵梦忆》[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二者为同义词,但“书藁”更具古语色彩,多见于文史研究领域。
现代汉语中“藁”已简化为“稿”,故“书稿”成为通用表述(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引用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Z]. 商务印书馆, 2016.
该词适用于古典文献学、历史研究等场景,日常表达建议用“手稿”或“草稿”。如需引用古籍原文,则需保留“书藁”原词以符合学术规范。
“书藁”是一个汉语词语,现通常写作“书稿”,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唐代柳宗元在《与韩愈论史官书》中提到“获书言史事……及今乃见书稿”,明代李贽《寄焦弱侯书》中也有“三人书稿”的表述,均体现该词用于指代文献底稿。
建议需要学术引用时,可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核实。
拜慰褊袒鼈燥兵船伯通桥不解之缘苍海骖鸾侣差布唱赚创制淳母翠甒代劳躭饮倒文抖毛儿笃密泛决发视汾祠奉公负耻圪塔观望谷稗罕车呵呼横忧鸿题恍恍教职基点进见极浦踖然沮泞老山龙户命硬目标程序臑臑平杂铺叠啓词启口凄然区隅软舞曲史迹鹴裘硕匠死义万马齐喑无形无影相匹仙妾消声匿影写鞚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