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供僧的意思、供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供僧的解释

将财物等施舍给僧人。 宋 苏辙 《将游金山寄元长老》诗:“麤砂施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僧三世报》:“ 东朗 往 花山 求见 月律 师懺悔,师为礼水懺,且令以三十金供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供僧指佛教信众向僧侣供养食物、衣物、医药等生活必需品的宗教行为,是践行布施、积累福德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层面:

  1. 字义分解

    “供”意为供给、供奉,“僧”即僧伽(佛教出家修行者团体)。合指以物资供养修行者,体现对三宝的恭敬。《汉语大词典》释为“向僧人提供财物或饮食”。

  2. 宗教行为内涵

    信众通过供养支持僧侣安心修行,同时自身修习舍离贪执。常见形式包括:

    • 饮食供养:每日斋食或法会供斋;
    • 四事供养:提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据《佛学大辞典》);
    • 法器供养:捐赠钟鼓、经书等修行资具。
  3. 仪式与习俗

    重要佛教节日如盂兰盆会(农历七月十五)盛行供僧,《佛说盂兰盆经》载,此日供养僧众可救度先亡。部分寺院亦定期举办“千僧斋”,汇集十方僧侣受供。

  4. 宗教意义

    被视为“种福田”之举,既护持正法流传,亦为供养者累积功德。《大智度论》强调“僧为三宝之一,供养僧即供养佛法人”。

参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供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将财物或生活必需品施舍给僧人,以满足其日常所需。这一行为常见于佛教文化中,既包含物质支持(如食物、衣物),也涵盖金钱或物品的布施。

  2. 词源与历史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苏辙《将游金山寄元长老》中“粗砂施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描述以普通物品供养僧人仍受接纳。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也记载了“以三十金供僧”的实例,反映其历史延续性。

  3. 佛教语境中的意义
    在佛教中,供僧是积累福德的修行方式之一。信徒通过供养僧团维护佛法传承,僧人则专注于修行与弘法,形成互助关系。这种布施不仅限于物质,还包括尊重与护持佛法的心态。

  4. 现代应用场景
    常见于佛教节日(如盂兰盆节)或法会期间,信徒向寺庙捐赠物资。例如,部分寺庙会在特定日子接受米面、日用品等“供僧”物品,用于僧众日常生活。

  5. 相关延伸词汇
    与“供佛”区别在于对象不同:供佛指向佛像或佛经,供僧则针对僧人群体。此外,“僧供”一词可指代供养僧人的具体物品。

总结来看,“供僧”既是一种宗教实践,也体现了佛教文化中施受双方的精神联结。其核心在于通过物质支持表达对佛法的护持,具有宗教仪式与社会互助的双重属性。

别人正在浏览...

安存叭嚓巴陵八世陂吏布划谗杀晨鼓池绋冲喜触续从适大尽抵彻二龙戏珠工役寡见少闻庋藏骇悸汉表核试验货人假名简记建旟接触器戒施掘起凉簟柳子厚体旅次率情马廏庙食恼羞成怒内陆国捏名擗掠欠安气决泉达期满倾盖如故山槛山峁生的米突事半功百事在人为疏败黍稷情唆犯天江投果歪话剜改畏愞僞意详询仙仪晓气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