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供僧的意思、供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供僧的解釋

将財物等施舍給僧人。 宋 蘇轍 《将遊金山寄元長老》詩:“麤砂施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僧三世報》:“ 東朗 往 花山 求見 月律 師懺悔,師為禮水懺,且令以三十金供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供僧指佛教信衆向僧侶供養食物、衣物、醫藥等生活必需品的宗教行為,是踐行布施、積累福德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層面:

  1. 字義分解

    “供”意為供給、供奉,“僧”即僧伽(佛教出家修行者團體)。合指以物資供養修行者,體現對三寶的恭敬。《漢語大詞典》釋為“向僧人提供財物或飲食”。

  2. 宗教行為内涵

    信衆通過供養支持僧侶安心修行,同時自身修習舍離貪執。常見形式包括:

    • 飲食供養:每日齋食或法會供齋;
    • 四事供養:提供衣服、飲食、卧具、醫藥(據《佛學大辭典》);
    • 法器供養:捐贈鐘鼓、經書等修行資具。
  3. 儀式與習俗

    重要佛教節日如盂蘭盆會(農曆七月十五)盛行供僧,《佛說盂蘭盆經》載,此日供養僧衆可救度先亡。部分寺院亦定期舉辦“千僧齋”,彙集十方僧侶受供。

  4. 宗教意義

    被視為“種福田”之舉,既護持正法流傳,亦為供養者累積功德。《大智度論》強調“僧為三寶之一,供養僧即供養佛法人”。

參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供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将財物或生活必需品施舍給僧人,以滿足其日常所需。這一行為常見于佛教文化中,既包含物質支持(如食物、衣物),也涵蓋金錢或物品的布施。

  2. 詞源與曆史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蘇轍《将遊金山寄元長老》中“粗砂施佛佛欣受,怪石供僧僧不嫌”,描述以普通物品供養僧人仍受接納。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談》也記載了“以三十金供僧”的實例,反映其曆史延續性。

  3. 佛教語境中的意義
    在佛教中,供僧是積累福德的修行方式之一。信徒通過供養僧團維護佛法傳承,僧人則專注于修行與弘法,形成互助關系。這種布施不僅限于物質,還包括尊重與護持佛法的心态。

  4. 現代應用場景
    常見于佛教節日(如盂蘭盆節)或法會期間,信徒向寺廟捐贈物資。例如,部分寺廟會在特定日子接受米面、日用品等“供僧”物品,用于僧衆日常生活。

  5. 相關延伸詞彙
    與“供佛”區别在于對象不同:供佛指向佛像或佛經,供僧則針對僧人群體。此外,“僧供”一詞可指代供養僧人的具體物品。

總結來看,“供僧”既是一種宗教實踐,也體現了佛教文化中施受雙方的精神聯結。其核心在于通過物質支持表達對佛法的護持,具有宗教儀式與社會互助的雙重屬性。

别人正在浏覽...

八沖白鲞榜門賣官鷩鴺暢塞讒刻大澈大悟大寰底角丁産頂角丁彊二張放綻飛櫩膚脆趺鐵腳扶義花活灰筆輝章簡固精苦就辟絕根,絕根兒連繼離蔬釋屩爐丁路食闾互馬圈面别妙吹南灣子船泥漉潛名乾瘦青睐青瑣虬牀僛舞權道融浃柔撫捎馬梢信神工意匠升勺掏腸剖肚田服透悟頹波頽紊脫穎而出徒袒尾數逶遟文武之道象轎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