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县名。 晋 太康 元年置,治所在今 湖南 岳阳 。1913年改名 岳阳县 。
(2).郡名。 南朝 宋 元嘉 十六年置。治所在 巴陵 (今 湖南 岳阳 )。隋 开皇 九年废。 唐 天宝 元年复置。 乾元 元年改称 岳州 。 隋 末 罗县 令 萧铣 起兵,即以此为根据地。
(3).山名。在 岳阳县 治西南,滨 洞庭湖 。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七:“昔 羿 屠巴蛇於 洞庭 ,其骨若陵,故曰 巴陵 。” 唐 朱庆馀 《与庞复言携酒望洞庭》诗:“帆自 巴陵山 下过,雨从 神女 峡边来。”
“巴陵”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旧县名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设巴陵县,治所在今湖南省岳阳市。1913年更名为岳阳县,现为岳阳市辖区。其名称来源与神话传说相关,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后羿曾在此斩杀巴蛇,蛇骨堆积如山丘,故称“巴陵”。
郡名
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置巴陵郡,治所位于巴陵(今岳阳)。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唐天宝元年(742年)复置,乾元元年(758年)改称岳州。隋末萧铣起兵时曾以此为根据地。
山名
巴陵山位于今岳阳市西南,滨临洞庭湖。其得名同样源于“羿屠巴蛇”的传说,古籍中多称此地为“巴丘”或“巴陵”。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予观夫巴陵胜状”即指此处的山川形胜。
现代关联
如今的“巴陵”主要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别称,常见于诗文和历史文献中。例如岳阳楼景区仍保留着与“巴陵”相关的文化印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