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ame thought;same principle]∶同一思想;同一原则
帝王治世,百代同道。——《论衡》
(2) [same pursuit;same line]∶志同道合。亦指志同道合的人
同道中人
(3) [go the same way]∶同路
同道人
(1).同一思想;同一原则。《孟子·离娄下》:“ 孟子 曰:‘ 禹 稷 颜回 同道。’” 朱熹 集注:“圣贤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而已矣。” 汉 王充 《论衡·齐世》:“帝王治世,百代同道。”
(2).行为相同。《孟子·公孙丑上》:“﹝ 公孙丑 ﹞曰:‘ 伯夷 、 伊尹 何如?’﹝ 孟子 ﹞曰:‘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伯夷 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伊尹 也。’”《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苏代 对曰﹞今 秦 楚 争彊而公党於 楚 ,是与 公孙奭 、 甘茂 同道也,公何以异之?”
(3).志同道合。亦指志同道合的人。 唐 张谓 《夜同宴用人字》诗:“平生颇同道,相见日相亲。” 唐 李涉 《六叹》诗序:“録之私斋,以示同道。” 宋 欧阳修 《朋党论》:“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四折:“原来是同道人 杨孝先 。”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二:“我知道在人生意义上,你我彼此之间的意见很不同,所以必须另求一位同道的人。”
(4).犹同行。行,行业。《七国春秋平话》卷下:“ 孙子 曰:‘看咱同道面,你若肯降我么?’”《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你两家同道中又是对手,正好做一对儿夫妻。”
(5).同路。 鲁迅 《南腔北调集·<竖琴>前记》:“同路人者……是一时同道的伴侣罢了。”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他同道的一个 俄国 女郎说道:‘可怕得很!可怕得很!’”
"同道"是汉语中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本源概念 指遵循相同道德规范或思想体系的人,源自《论语·为政》"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哲学思想。这种解释得到《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权威认证,该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社会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该词发展出两种引申义:
三、文化外延 在传统文化研究中,该词常与"异道"构成二元对立,反映中国古代的群体认同观。学者李明在《社会关系词汇考》中指出,这种对立体系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
四、语境特征 其语义强度随使用场景变化:在学术交流中多体现专业尊重,在民间话语中则侧重情感共鸣。这种语用差异在《社会语言学概论》第四章有详细论述
“同道”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层面:
思想或原则一致
指遵循相同的理念或准则。例如“帝王治世,百代同道”(出自《论衡》),强调治理原则的统一性。
行为方式相同
表示行动上具有相似性,如“禹稷颜回同道”(《孟子》),体现不同人物在行为上的共通性。
志同道合的人
指志向、理念相投的群体。例如“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欧阳修《朋党论》),或现代用法“同道中人”。
同行或同行业
可指同一职业领域的人,如“犹同行,行,行业”。
同路而行
字面意义上的“同路”,如“同道人”表示一起行走的人。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引用与现代用法,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论衡》《孟子》等文献或权威词典。
骜狠阿僧秪劫芭黎八玺参量长短星谗语铳炮纯阳子存储程序原理错牾大忙季节点球風和日煗风则服卉干湿球温度表篙子过不及孤舟独桨胡耉建家简澁洁精今个金石不渝疾隙疾养涓露拘拿儿课习扣门贶赐岚光敛翅连旂龙公竹莫言喷吐潜光赇嘱任重至远孺子生活制度死间太宗倘或间腾激天彜铁板铜弦通潮托熟微种文证握篆雾化五戎写注忻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