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祀时盛牺牲的礼器。《梁书·萧子云传》:“载革牢俎,德通神明。”
“牢俎”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祭祀礼仪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牢俎”指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其中:
字面意义
组合词“牢俎”特指祭祀中盛放牺牲(祭品)的器具,如《梁书·萧子云传》记载:“载革牢俎,德通神明”,说明其与宗教仪式的关联性。
引申含义
因祭祀场合庄重肃穆,“牢俎”也比喻严肃、正式的仪式或环境。
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古籍或研究文献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指代(如器具或场合)。
《牢俎》是指在中国古代祭祀仪式中使用的祭器,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皿。它通常用来烹制牲畜的祭肉,以作为祭祀时的祭品。
《牢俎》的拆分部首是牛,表示与牛有关,其次是字的右半部,表示与器皿相关。它总共由12个笔画组成。
《牢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牧人》中,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祭祀仪式中。在繁体字中,牢的“牛”部被写得更加详细,更加突出牛的形态。
在古代的字体中,牢的形状与现代有所不同。它通常是由左边的“牛”字形和右边兼有“厂”、“工”的字形组成。俎字通常由上面的“川”和下面的“斤”组成。
1. 在古代,人们将祭品摆放在牢俎上,以示尊敬。
2. 在祭祀仪式中,牢俎是非常重要的祭器。
3. 古代的宴会上,牢俎中盛放着丰富的美食。
1. 祭器:用于祭祀仪式的器物。
2. 祭品:供奉给神灵或祖先的物品。
3. 盛放:用容器装载物品。
1. 祭器、祭俎:指用于祭祀的器具。
2. 祭器和献器:都用于祭祀,但前者更强调祭祀过程中的道具,而后者更侧重于祭祀的行为。
1. 膳食:指正常进食的饭菜,与祭品不同。
2. 普通器具:指普通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与祭器相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