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卷的意思、胶卷的详细解释
胶卷的解释
[roll film] 为摄影机所使用的条状胶片
详细解释
用于摄影的成卷的软片。有黑白和彩色两种。
词语分解
- 胶的解释 胶 (膠) ā 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胶质。胶原。鳔胶。乳胶。万能胶。如胶似漆。胶合板。 用橡胶树的分泌物制成的有弹性的物质:橡胶。胶鞋。胶皮。胶布。 有黏性
- 卷的解释 卷 à 可以舒展和弯转成圆筒形的书画:长卷。画卷。手卷。 书籍的册本或篇章:上卷。第一卷。藏书十万卷。卷帙(书卷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装起来称“帙”,即书套。现一般指书籍)。 考试用的纸:试卷。 机关里分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胶卷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胶卷(jiāo juǎn),又称胶片,是传统摄影中用于记录影像的关键感光材料。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专业文献,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
材质与形态
胶卷是一种涂有感光化学物质(如卤化银)的透明塑料薄片(通常为醋酸纤维素或聚酯基材),呈长条状卷绕在轴芯上,便于装入相机逐帧曝光。《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一种涂有感光乳剂的塑料薄膜,用于摄影”。
-
功能与原理
通过相机镜头曝光,胶卷上的感光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潜影,再经显影、定影等化学处理,最终呈现为可视的负像(底片)或正像(反转片)。《辞海》指出其核心作用是“通过光学成像与化学变化记录景物影像”。
-
用途分类
- 黑白胶卷:仅记录明暗层次。
- 彩色胶卷:通过分层感光染料记录色彩(如柯达Kodachrome、富士Fujicolor)。
- 特殊类型:红外胶卷、X光胶卷等,用于科研或医疗领域。
二、技术特性补充
- 感光度(ISO):标识胶卷对光线的敏感度(如ISO 100适合日光,ISO 800适合弱光)。
- 画幅规格:常见135(35mm)、120(中画幅)、大画幅页片等,决定成像尺寸。
- 保存性:未曝光的胶卷需避光防潮冷藏,已冲洗底片需恒温恒湿保存以防褪色。
三、历史与文化意义
胶卷自19世纪发明以来(如柯达1888年推出首款商用胶卷),主导摄影业百余年,直至21世纪初逐渐被数码技术取代。其物理成像的“颗粒感”与化学冲洗过程,至今仍被艺术摄影视为独特美学语言。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
- 《摄影胶片技术手册》,中国感光学会编.
- 《世界摄影史》,浙江摄影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胶卷(也称“胶片”“菲林”)是一种用于摄影的成像器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
-
定义与结构
- 胶卷是将卤化银涂抹在聚乙酸酯片基上制成的条状软质底片。其感光涂层在光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经显影工艺形成图像(黑白负片呈现银颗粒,彩色负片通过三层卤化银表现三原色)。
-
主要类型
- 按色彩:分为黑白胶卷和彩色胶卷;
- 按用途:包括负片(常见)、反转片(用于幻灯片)、正片及一次性成像底片;
- 按尺寸:
- 135胶卷:宽35mm,可拍摄36张24×36mm画面,适用于普通相机;
- 120胶卷:用于中画幅相机,可拍摄6×4.5cm、6×6cm等规格;
- 散页片:适用于大画幅相机,如4×5英寸。
-
核心参数
- 感光度(ISO):数值越高,对光线越敏感,但颗粒感更明显;
- 冲洗工艺:如彩色负片用C-41,黑白负片用D-76,反转片用E-6等。
-
历史与术语
- 胶卷由乔治·伊斯曼于1880年发明,“菲林”为其英文名“film”的音译。
-
应用场景
- 主要用于传统相机摄影、电影拍摄等,需配合暗房或专业冲扫设备处理。
提示:若需了解胶卷具体使用技巧或选购建议,可参考摄影专业资料或胶片品牌官方指南。
别人正在浏览...
埃涅阿斯纪暗短嗄哑鸨母笔记本不蒙船埠黛螺道主敦迫芳菲风清弊絶冯媛当熊風月館棼嚣桴檝耗斁鸿豁怀耻搳脱隳损胡帽溷厕加年趼子扃扉吉钱郡邸狱鞠戚开方鍊饰鹂鹒伶牙俐嘴路堤密当溟鸿旁旁旁属砯砯钱码子峤路区冶肉腥桑管涉俗石油美元水彩思忖俟奴坛盏坛兆田袍挺杰同蹄通天冠王鸠蚊母草无忒校閲歇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