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y spell;drought] 没有降水或降水太少,使土壤天气干燥
战胜干旱夺得丰产
谓雨量不足,气候干燥。 唐 杜甫 《柴门》诗:“东城乾旱天,其气如焚柴。”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二折:“我想这男儿受困遭磨难,恰便似蛟龙未济逢乾旱。” 陶铸 《松树的风格》:“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干旱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是气象学与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详细释义及特征如下:
气象学定义
指降水量持续低于平均水平,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的自然现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核心含义为“因降水不足而土壤、气候干燥”。中国气象局进一步界定:连续3个月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30%–50%即为“气象干旱”(来源:《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 GB/T 20481-2017)。
灾害性特征
干旱常引发农作物减产、河流断流、人畜饮水困难等连锁灾害。据《中国自然灾害图集》(科学出版社),干旱占我国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15%–20%,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气象干旱
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降水减少,如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引发的伏旱(参考:《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农业干旱
土壤含水量低于作物需水临界值,影响生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指出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持水量60%即构成农业干旱(来源:FAO作物需水量报告)。
水文干旱
河川径流或地下水储量显著下降,例如黄河断流现象(《中国水旱灾害公报》水利部发布)。
注:以上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权威辞书,并引用气象、地理学科标准文件及学术出版物,确保概念准确性。
干旱是指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导致土壤缺水、气候干燥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态及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以下是详细解析:
干旱的核心特征是水分长期短缺,表现为降水异常减少、空气干燥、土壤湿度不足等。它不仅是气象现象,还涉及水文循环失衡和生态系统受损。例如,唐代杜甫在《柴门》中描述的“东城乾旱天,其气如焚柴”即形象展现了干旱的极端干燥状态。
如需查看具体古籍案例或干旱指数公式,可参考来源、4、7的完整内容。
薄室鞭打汴梁毕身骋劳迟囬春社祠馆打烂帐吊拷絣把诋讪俯视图贯颐奋戟古方国重好意思鸿学黄胖日头黄雀衔环蕙损兰摧昏头搭恼检栝浇奠计功受赏津岸尽数锯佣两亲粮油流比旅舍迈秀駡詈谩诚禖祠蜜食平泛脯脩墙有风,壁有耳弃地蛩蛩毡人格化审鉴沈静寡言舍亲施绯拖緑适分寿元松塔琐卒太阿团扇歌外氅碗柜五尺之僮洿沬先见之明枭窂鰕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