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干肉。《礼记·曲礼上》:“以脯脩置者,左胊右末。” 孔颖达 疏:“脩亦脯也。” 宋 陆游 《鸱鸦》诗:“巡檐攫脯脩,入舍掠膾炙。”《明史·后妃传一·太祖孝慈高皇后》:“居常贮糗糒脯脩供帝,无所乏絶,而己不宿饱。”
2.犹修脯。泛指学费。 清 吴定 《重建古紫阳书院记》:“復约绅士请于所司,于盐荚之例应动支者,岁捐白金三千七百二十两,为多士久长脯脩之费。”参见“ 脩脯 ”。
“脯脩”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区别,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干肉
指加工后的肉制品,常用于古代祭祀或礼仪场合。例如《礼记·曲礼上》记载:“以脯脩置者,左胊右末”,孔颖达注释“脩亦脯也”。宋代陆游诗中也有“巡檐攫脯脩”的描述,均指干肉。
学费的代称
引申为“修脯”,即古代学生向老师致送的酬金或礼物,后泛指学费。例如清代吴定在《重建古紫阳书院记》中提到,用盐税款项支付“多士久长脯脩之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明史》等古籍原文,或结合清代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
《脯脩》是一种拼音为fǔ xiū的词语,意思是指寿节祭品。在古代中国,人们会在祭祀祖先或庆祝重要节日时,烹制一些肉品作为祭品,这些肉品被称为脯脩。
《脯脩》的部首是⺼(肉),它是一个偏旁部首,在汉字中通常用来表示与肉有关的事物。《脯脩》的笔画数是10画。
《脯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是一种古代祭祀祖先的食品。由于脯脩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神圣的食品,因此它也被用来比喻高尚、庄重的品质。
《脯脩》的繁体字是「脯脩」。繁体字是「脯脩」的古老形式,现在在台湾、香港等地仍然广泛使用繁体字。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时与现代有所不同,旧时写《脯脩》的方式为「脯腴」。这种写法同样指祭祀祖先时所用的肉品,但与现在的「脯脩」字形不同。
1. 祭拜过去的先祖时,我们会准备一些脯脩作为祭品。
2. 在传统文化中,脯脩被用来象征着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1. 脯脩品味:指人对于高尚品质有敏锐的辨识能力。
2. 脯脩独立:指人在品德和能力上具备完全自主独立的品质。
近义词:祭品、肉食、供奉品
反义词:粗糙品、低质量食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