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感风簿的意思、感风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感风簿的解释

宋 代太学诸生请假外宿的登记簿。例以“感风”为名,故称。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 沉存中 云:‘馆阁每夜轮校官一人直宿,如有故不宿,则虚其夜,谓之豁宿……名下书肠肚不安,免宿。’故馆阁宿歷,相传谓之‘害肚歷’。余为太学诸生请假出宿,前廊置一簿,书云‘感风’,则‘害肚歷’,可对‘感风簿’。”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感风簿”是古代中国官署中用于记录官员因病请假事宜的专用文书档案,其名称源自中医理论中“风为百病之长”的概念。《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已出现“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可见病假记录制度渊源久远。该簿册在唐宋时期形成固定制式,宋代赵升《朝野类要》明确记载:“感风簿者,文武百司差入朝参及公干出入,皆先见掌簿官押帖,谓之感风状”。

从构词法分析,“感风”二字取自中医六淫致病理论,特指因外感风寒引发的病症;“簿”则指官方登记的册籍。明清时期该制度进一步发展,《明会典》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病假需经太医院核实后登记。这种将医学概念与行政制度相结合的命名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

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军机处《考勤簿》中,仍可见“某员感风告假三日”等批注字样,印证了该制度在官僚体系中的实际运作。这种文献作为古代行政管理制度与医学文化交融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感风簿”是宋代太学中用于学生请假外宿的登记簿,其名称来源于当时以“感风”(即“中风”)作为请假理由的惯例。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该词专指宋代太学生请假外出过夜的登记册。学生需在前廊登记簿上填写“感风”作为请假理由,故称“感风簿”。

  2. 背景与用法

    • 宋代太学管理严格,学生外宿需登记具体原因。
    • 学生常以“感风”(中风)为托词,逐渐形成固定说法,类似现代“病假”的委婉表达。
    • 与之对应的“害肚历”是馆阁官员请假记录,两者形成有趣对仗。
  3. 文化意义
    这一制度反映了古代教育管理的规范性和语言文化的含蓄性,也展现了宋代文人生活中的幽默与智慧。

注音:gǎn fēng bù(ㄍㄢˇ ㄈㄥ ㄅㄨˋ)。

别人正在浏览...

迸水闭门合辙财览插脚称德愁疾触机便发大估单勾多足动物蜚鸟尽,良弓藏风雪夜归人负浪高利国土后座力恚望互名活气伎伎开渎睽离阑出浪猜剌子了悟立嗣流借緑醪美术片门闾望明蟾木假亭牛蘈怒心汧陇清巧请僞沁人心肺躯老戎节乳领身操井臼兽舰熟惯所费不资傥使陶淑踢胸投渊颓波讬疾伪臣蚊母鸟五势无所不作舞缀详梦相尾闲情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