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连鰲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珪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连鼇”(也写作“连鳌”)是一个源自古代神话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神话典故与象征意义
该词出自《列子·汤问》的传说:渤海之东有五座仙山漂浮于海,天帝命十五只巨鳌轮流背负以稳固山体。后来龙伯国巨人一钓连获六鳌,导致两座仙山漂流沉没。此故事中,“连鼇”原指高超的垂钓能力,后引申为赞誉人才华卓越、能成大事的典故。例如,古人常以“连鳌”比喻科举高中或才能超群。
形态描述
在文学中,“连鼇”也可形容事物岿然屹立、宏伟稳固的样貌,如山峦连绵或建筑巍峨之态。
补充说明:
“鼇”是“鳌”的异体字,指神话中的巨龟或大鳖。现代使用中,“连鳌”多取引申义,强调才能与成就的非凡,常见于诗词或典故引用。
连鼇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拆分部首是“辶”和“鼠”。其中,“辶”是一个汉字部首,表示“行走”的意思;“鼠”则表示小动物老鼠。连鼇的意思是指一群老鼠连续地行走或奔跑。
连鼇的部首“辶”也可以写作“⻌”,是一个由“⺍”和“一”组成的形状。它表示了人从上向下行走的步伐。部首“鼠”则是一个象形字,形状类似于老鼠的样子。
连鼇这个词的来源并不确切,但它在古代有一定的使用。在红楼梦中,连鼇一词被用来形容一大群蜚声赫赫的儿童。在这个上下文中,连鼇表达了人们对于这些孩子之间紧密联系和活跃奔放的形象。
在繁体字中,连鼇的字形略有变化。部首“辶”变为了“⻌”,部首“鼠”则变为了“鼡”。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繁体字在书写时对形状和结构变化的灵活运用。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常常有多种形式。连鼇在古代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一般来说,部首“辶”和“鼠”仍然保持相同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关于连鼇的例句:
1. 一大群连鼇在麦田里奔跑。
2. 学校里的孩子们一起连鼇,欢笑声不绝于耳。
3. 他们连鼇过桥,吵闹声引来了很多人的注意。
一些和连鼇相关的组词包括:
1. 连绵不断:形容不间断地延续。
2. 连篇累牍:形容文章、文件等多而杂乱。
3. 连锁反应:指一个事物或事件发生后引起的连续反应。
近义词:连连、连续、连贯。
反义词:断断、中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