鲠愤的意思、鲠愤的详细解释
鲠愤的解释
谓心中不平,充满义愤。《梁书·敬帝纪》:“大耻未雪,夙宵鯁愤。”
词语分解
- 鲠的解释 鲠 (鯁) ě 鱼骨: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鱼骨卡在嗓子里。 直:骨鲠。鲠直(同“梗直”、“耿直”)。鲠言。 笔画数:; 部首:鱼; 笔顺编号:
- 愤的解释 愤 (憤) è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愤。愤悱(郁闷)。愤慨。愤怒。愤然。悲愤。激愤。愤恚。公愤。义愤填膺。愤世嫉俗。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鲠愤”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源与词义演变两方面解析:
一、字源解析
- 鲠:本义为鱼骨,引申为“正直、刚直”。《说文解字》释“鲠”为“食骨留咽中也”,后衍生出“直言不讳”之意(如“骨鲠之臣”)。
- 愤:本义为郁结于心,《广韵》注“愤,懑也”,后指因不平而激发的情绪,如“愤慨”“愤怒”。
二、词义内涵
“鲠愤”指因正直敢言而引发的愤懑情绪,或形容心中耿介难平的激愤状态。其核心语义包含两层:
- 情感特质:强调情绪源于对不公、不正的抵触,如《后汉书·蔡邕传》载“鲠愤深责,吐忠謇之言”;
- 行为指向:常与直言进谏关联,如宋代李纲《议国是》中“鲠愤之士,欲效尺寸”。
三、语用特征
该词属书面雅语,现代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论述,如研究古代谏官制度时,常以“鲠愤之气”形容士人风骨。
网络扩展解释
“鲠愤”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发音与基本释义
- 发音:gěng fèn()。
- 释义:指心中不平,充满义愤,多用于形容因不公或屈辱而产生的强烈愤慨情绪。
2.词源分解
- “鲠”:原指鱼骨,引申为“正直、耿直”之意(如“骨鲠在喉”比喻有话直说)。
- “愤”:表示因不满而愤怒、激动(如“愤世嫉俗”)。
3.文献出处
- 该词最早见于《梁书·敬帝纪》:“大耻未雪,夙宵鯁愤。” 此句表达了因未雪国耻而日夜愤懑不平的心境。
4.近义词与用法
- 近义词:义愤、愤慨、激愤。
- 常见于书面语境,多用于描述对重大事件或原则性问题的强烈情感反应(如历史事件评论、社会批判等)。
5.现代使用场景
- 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可见于文学、历史类文本中,强调因正义感而生的愤懑(例如:“面对不公,他心怀鲠愤,直言进谏”)。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具体文献背景,可参考《梁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八川保持冰谷鬓烟阐衍赤符斥絶筹策出水芙蓉刀山火海叠跃地主儿女肠放臂返魂草风灯附依管公堂股抃桂緑横蔑鹤嘴缾皇仁活劳动家菊九闺救生浚潭拘儒口气刳精鉥心马尾松马愿如羊梅乾菜么么朦蔽秘轨命偶密云能语狼排局迁怨萋斐倾否趣驾曲取曲折入不敷出侍话谥名套话外地人王赫顽疾委冰未或猬起香港香味消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