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山而筑的楼阁。 唐 杜甫 《缚鸡行》:“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金 元好问 《溪桥独步》诗:“纳纳溪桥逗晚风,水村山阁往来通。” 明 陈荩卿 《南吕懒画眉·嘉善寺苍云崖》曲:“摩空片石綉苔斑,石上云流夏亦寒,凭来山阁秀堪飡。”
山阁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诗意的复合词,由“山”与“阁”二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字源、词典释义及文学意象三个层面解析:
山阁直译为“山中的楼阁”,泛指建造于山峦间的亭台楼阁。其核心特征包含: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5卷,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28页)
在古典诗文中,“山阁”常被赋予超脱尘世的意境:
(来源:《中国文学意象研究》,中华书局,2018年,第76页)
据古建筑研究,山阁需满足以下条件:
(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203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134页明确定义:
山阁(shān gé)
名词。建筑在山上的楼阁,多指风景名胜中的亭台建筑。
例: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中“村”实含山阁意象。
“山阁”既是实体建筑,亦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禅思与自然崇拜的精神内核,其释义需兼顾语言学本义与文学象征意义。
“山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依山而筑的楼阁”,但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延伸意义。以下为详细解析:
字面定义
指建于山间的楼阁,通常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具有避世、隐居或观景的功能。例如唐代杜甫诗中“注目寒江倚山阁”,描绘了山阁作为静观江景的场所。
历史背景
古代文人常在山阁中修身养性、创作诗文,如金代元好问《溪桥独步》提到“水村山阁往来通”,体现其作为文人雅士活动空间的特点。
建筑特征
强调建筑物与山势的结合,如明代陈荩卿描述山阁“摩空片石绣苔斑”,突出其高耸险峻的形态。
象征意义
诗句/出处 | 作者/朝代 | 意境解析 |
---|---|---|
“纳纳溪桥逗晚风,水村山阁往来通” | 元好问(金代) | 描绘山阁与村落、溪桥的自然连通,体现隐逸生活的恬淡。 |
“凭来山阁秀堪飡” | 陈荩卿(明代) | 形容山阁景色秀美,可供观赏与品味。 |
如需进一步查阅古籍原文或拓展用例,中标注的来源(如《缚鸡行》《溪桥独步》等)。
傲雪凌霜鼻柱踣河百色市不忘沟壑獑猢初祖大仆杜秋娘恶滥蜚观更尝攻发阖拢护国军回车甲克检则家弦户诵节节寸寸竭绝酒把持九间大殿跻险课本快活三了完烈燧六榷务礼训龙亢鸬鶿句当旄期匏尊扑买乾咽契苾儿青蚨裘莽仍旧贯三鬣松删弃设处生卒十口相传失却施舍适销松枝挂剑掏底特命阗道提教沃然五湖心雾缕象轿咸酸邪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