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足的意思、鼎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足的解释

[three legs of a tripod-three rival powers] 鼎的腿,鼎有三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势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详细解释

(1).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 吴 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汉 一蹶不振。”

(2).引申为匹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后之论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为一大家。若 沧溟 孤峭,乃 孙樵 、 刘蜕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应付,未足称鼎足焉。”

(3).指三公之位。 汉 张衡 《南都赋》:“ 周 召 之儔,据鼎足焉,以庀王职。”《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4).比喻处于重要的地位。《汉书·彭宣传》:“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后汉书·刘恺传》:“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风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 三代 后之三代也。”

(5).犹鼎元。 唐 刘得仁 《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诗:“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鼎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鼎足”原指古代炊器“鼎”的三条腿(鼎多为圆腹三足两耳),后引申为比喻三方势力对峙或并立的局势。例如《资治通鉴》中“鼎足之形成矣”,即描述三方势力均衡的状态。


二、出处与历史用法

  1. 《史记·淮阴侯列传》
    记载“参分天下,鼎足而居”,首次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
  2. 《三国志·诸葛亮传》
    提到“鼎足之形成矣”,指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势。

三、使用规范与注意事项

  1. 仅用于三方势力
    强调只能形容三方对立或平衡,如两方对峙需用“双峰对峙”等表述。
    错例:“两支球队形成鼎足之势”(应改为“双雄对峙”)。
  2. 常见搭配
    如“鼎足而立”“鼎足之势”“三分鼎足”等,均强调三方关系。

四、近义词辨析


五、延伸文化意义

在古代,“鼎”象征权力与地位(如“问鼎中原”),因此“鼎足”也隐含势力均衡、局势稳固的意象。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鼎足

《鼎足》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意思是指三个物体或实力平衡、势均力敌的状态。

拆分部首和笔画:鼎(“鼎”字的部首是金,总笔画数为14);足(“足”字的部首是走,总笔画数为7)。

来源:《鼎足》一词起源于古代的铜鼎。鼎是古代用来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容器,代表权力和地位;足指的是器物的支撑部分。这个词语的比喻意义就是指在权力和地位上相互竞争和平衡的状态。

繁体字:鼎足(繁体字书写为“鼎足”)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鼎足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现代书写方式是“鼎足”,但古代的写法可能会有变化。

例句:
1. 三国时期,魏国、蜀国和吴国鼎足而立。
2. 这三家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激烈,形成了鼎足之势。

组词:鼎力(指最大的努力)

近义词: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不分伯仲

反义词:悬殊、失衡、不对等

别人正在浏览...

哀鸿百鍊钢编剗边局标驳菜鸟超跃疮疥之疾楚艳大街雕章顶证芳年公服汉高祖恒业宏愿鸿渚汇齐虎劲疆禺较要佳妍届候浄缾津贴进一步就抚纠杂继作履机乘变率举曼胡面子帐内容空洞泡罩塔赔礼品名乾焦钱义穷坑让茶忍虐柔肠百转软摊善性升车生发石榴花施然仕隐殄靡题本退茹颓岩晚谬慰励险陂鶱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