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鼎足的意思、鼎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鼎足的解释

[three legs of a tripod-three rival powers] 鼎的腿,鼎有三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势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详细解释

(1).鼎有三足,比喻三方并峙之势。《史记·淮阴侯列传》:“参分天下,鼎足而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操 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 吴 之势彊,鼎足之形成矣。”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他这一败,关系大局,迅速动摇了鼎足的平衡,使 蜀汉 一蹶不振。”

(2).引申为匹敌。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后之论次 明 文者,不得不推为一大家。若 沧溟 孤峭,乃 孙樵 、 刘蜕 一流, 南溟 副墨大函,文涉应付,未足称鼎足焉。”

(3).指三公之位。 汉 张衡 《南都赋》:“ 周 召 之儔,据鼎足焉,以庀王职。”《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君房 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后皆保耆颐,或乃致鼎足。”

(4).比喻处于重要的地位。《汉书·彭宣传》:“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后汉书·刘恺传》:“臣闻三公上则台阶,下象山岳,股肱元首,鼎足居职,协和阴阳,调训五品,考功量才,以序庶僚,遭烈风不迷,遇迅雨不惑,位莫重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 唐 则诗人济济, 宋 有文士蹌蹌,宜其鼎足文坛,为 三代 后之三代也。”

(5).犹鼎元。 唐 刘得仁 《送高湘及第后东归觐叔》诗:“此去几般荣,登科鼎足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鼎足”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重释义。从字形结构看,“鼎”为三足两耳的青铜器皿,而“足”指支撑物体的腿部,二者结合构成稳固的三角形态。其核心含义可从三个层面解析:

一、器物本义 指古代鼎器的三足结构,承载着祭祀、烹煮等重要功能。《说文解字》记载:“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这种设计既符合力学稳定性,又蕴含天地人三才的哲学观。考古发现显示,商周青铜鼎的三足多铸有兽面纹饰,彰显权力象征(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二、引申象征

  1. 政治格局:特指三方势力对峙的状态,如《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述“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形象描绘楚汉时期刘邦、项羽、韩信三方制衡的态势。
  2. 竞争态势:现代语境中延伸为多强并立的竞争关系,常见于商业领域表述,如“互联网行业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三、文化意象 在成语“鼎足之势”“鼎足三分”中,既保留器物原型特征,又衍生出“缺一不可”的哲学意味。民俗研究中,三足结构被解读为中国传统“以三为完满”数理观的物质载体(来源:《中华文化符号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鼎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鼎足”原指古代炊器“鼎”的三条腿(鼎多为圆腹三足两耳),后引申为比喻三方势力对峙或并立的局势。例如《资治通鉴》中“鼎足之形成矣”,即描述三方势力均衡的状态。


二、出处与历史用法

  1. 《史记·淮阴侯列传》
    记载“参分天下,鼎足而居”,首次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
  2. 《三国志·诸葛亮传》
    提到“鼎足之形成矣”,指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势。

三、使用规范与注意事项

  1. 仅用于三方势力
    强调只能形容三方对立或平衡,如两方对峙需用“双峰对峙”等表述。
    错例:“两支球队形成鼎足之势”(应改为“双雄对峙”)。
  2. 常见搭配
    如“鼎足而立”“鼎足之势”“三分鼎足”等,均强调三方关系。

四、近义词辨析


五、延伸文化意义

在古代,“鼎”象征权力与地位(如“问鼎中原”),因此“鼎足”也隐含势力均衡、局势稳固的意象。

别人正在浏览...

傲览暴滥嬖僮博实彩幡懆暴侧席唱本传神写照低面豆子恶势力发脚费连纷至踏来噶嘣高不凑低不就光照官骑官食虾蟆抱桂贺老侯门如海槐花鉴昭解雇九章衣寄踪局跽开匮苛峻科子亮彻辽缅鹿醢霾晶麦蚜灭名脑袋贫气扑箠清容权典榷略襦褏颯擖善法堂伤蹶石本示重水坝俗漓铁钱蕨籊籊同性脱钩僞情相招显箸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