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唐 韦嗣立 《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诗:“乘春祓禊逐风光,扈蹕陪鑾 渭 渚傍。”《旧五代史·世袭传·李茂贞》:“ 朱玫 之乱, 唐僖宗 再幸 兴元 , 文通 扈蹕 山南 ,论功第一。” 宋 陆游 《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诗:“扈蹕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清 龚自珍 《满江红·代家大人题苏刑部<塞山奉使卷子>》词:“我亦高秋三扈蹕,穹庐落日鞭丝骤。”
“扈跸”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与帝王出行相关的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扈跸(hù bì)指随从护卫皇帝出行,特指帝王车驾行进时的仪仗队伍或随行人员。其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重编国语辞典》相关条目。
《扈跸》(hù y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它表示君主或者官员进行行进巡游或视察,通常伴随着隆重的阵势和庆典。
《扈跸》的拆分部首是“扌”和“⺍”,总共有9个笔画。
《扈跸》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周书·泰誓》一文中。在古代,这个词主要用来描述为君主进行巡游、巡视以及进行祭祀或宣告的场合,凸显君主的威严和统治力。
《扈跸》的繁体字为「扈跸」。
在古代,根据不同的版本和时期,汉字的形状和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扈跸》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也有一些变体,但整体上保持了相似的形状和结构。
1. 君主升席,扈跸而往,众臣以仪从。(《尚书·周书·泰誓》)
2. 宰相亲率百官,扈跸至郊庙祭祀。(史书)
扈從(hù cóng)、扈从(hù cóng)、扈从之臣(hù cóng zhī chén)
行幸、行巡、行游、巡幸
迁徙、流亡、出逃、逃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