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验证合同。《韩非子·主道》:“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后汉书·襄楷传》:“其文易晓,参同经典。”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参同大块理,窥测知人心。”
(2).共同参加。《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会 典综军事,参同计策,料敌制胜,有谋謨之勋。”
"参同"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结构的词汇,在古籍中呈现两种核心含义:
一、典籍术语 源于东汉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该词由"参""同"二字构成哲学互释关系。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核心内涵为"参合《周易》、黄老、炉火三家学说而会归于一"(来源: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2版),体现道家丹道思想中将《周易》阴阳理论、黄老养生学说与炼丹实践相互印证的学术体系。该典籍被公认为道教炼丹术的经典著作,其书名中的"参同"已成为特定文化符号。
二、行为动词 在古汉语语用中,"参同"作为动宾结构使用时,《古代汉语词典》标注其释义为"共同参与、协同商议"(来源: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如《后汉书·党锢列传》"参同斟酌"即用此义。该用法强调多方协作的集体决策过程,常见于古代政论文献与公文写作,具有明确的协同性语义特征。
“参同”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和用法:
验证合同
指通过对照、核实使事物或观点相符。这一含义源于法家思想,强调“形名参同”(即言行一致),如《韩非子·主道》提到“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
共同参加
表示多人共同参与某事,如《三国志·魏志·钟会传》中“会典综军事,参同计策”。
古籍引用
现代用法
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如“参同计策”“参同经典”等,强调协同或验证关系。
若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韩非子》《三国志》等文献。
白鹤仙宝婺八世壁拆璧廱谗妒春态当事者道佛悼惜多行不义必自毙反外浮思负暄高蝉惯经胡帽騞砉江郊矫法酵头骄艳郏室惊呆旌甲京腔镜象咖啡匡立駡诅没了落渺茫密筱膜呗男宠挪挱品牌倾飐惸孤弃疑人经柔肠百结三曹三官钱三时闪辉煽烁山铸升祔蜃器石芥耍戏谁匡竦息贪奢天凝地闭通辞脱套吴刀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