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品声望。《世说新语·赏誉》“ 武元夏 目 裴王 曰” 刘孝标 注引 晋 虞预 《晋书》:“ 武陔 字 元夏 , 沛国 竹邑 人…… 陔 及二弟 歆 茂 ,皆总角见称,并有品望。” 明 袁宏道 《送观察侯公序》:“以公之品望,而仅使之雨露于三 湘 七泽间,于世道窃有虞焉。”《红楼梦》第一一五回:“弟至浊至愚,只不过一块顽石耳,何敢比世兄品望清高。” 清 程矞采 《关于升平社团练情形的奏折》:“伏查该处社学、公所各绅士,皆係素有品望之人。”
“品望”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含义:
指人品与声望的结合,即个人的品德修养和社会公众对其的认可度。
多用于评价人物的综合修养与社会地位,例如:
当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个人或事物品质的全面评价,例如“品望兼具的产品更受市场青睐”。
如需进一步查询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世说新语》《儒林外史》等文献。
品望,是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词汇,它代表了人们对于品质和远景的认识与追求。传统文化中,品望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修养和眼界,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康熙字典》将品望中的“望”字归为日字旁,而“品”字归为口字旁。在拆分笔画上,“望”字共有5画,“品”字共有9画。
品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庄子》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无视以视其妙,无听以听其名,无发以神我有余,故物莫我能”。其中“物莫我能”即为提及到的“品望”,意为我能够领略到的事物已经没有可以比拟的了。
品望在繁体中的写法仍然保留原有的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品望并没有特定的写法规范,而是根据个人习惯和风格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写法。这种灵活性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品望的理解和表达。
1. 他品望高远,努力进取,终成大器。 2. 这件艺术品的品望非常高,被众多收藏家所追捧。
组词:品格、品德、望眼欲穿
近义词:眼界、格调、修养
反义词:浅陋、庸俗、短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