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临危受命的意思、临危受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临危受命的解释

谓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语本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 夏衍 《心防》第三幕:“临危受命于先,哪儿能临阵脱逃于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临危受命

指在危急关头接受重大任务或使命。该词强调个体或组织在危机时刻勇于承担责任,常与家国大义、职场担当等场景关联,具有强烈的褒义色彩。


一、字义溯源

  1. 单字解析
    • 临:意为“面对、临近”,如《说文解字》:“临,监也。”
    • 危:指“危险、危急”,《玉篇》释为“不安也”。
    • 受命:即“接受命令或任务”,《论语·泰伯》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呼应此意。

      词源:语出《论语·泰伯》曾子言:“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后演化为“临危受命”,强调危急情境下的责任担当。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示例:诸葛亮于刘备病逝后临危受命,辅佐幼主刘禅(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10卷。

  2.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在危急关头担负起重大责任。”

    用例:“公司濒临破产时,他临危受命出任CEO,最终扭转局势。”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


三、经典用例与历史背景

  1. 《论语·泰伯》

    曾子提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为“临危受命”的精神内核,强调面对危机需审慎谋划。

    来源:中华书局《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

  2. 文天祥救国

    南宋末年,文天祥于元军南侵时临危受命,组织抗元,《宋史》载其“尽以家赀为军费”,终成民族气节象征。

    来源:脱脱《宋史·文天祥传》。


四、现代语境应用


五、近义词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临危受命 强调“被动接受”危急任务
挺身而出 侧重主动承担
当仁不让 突出责任意识下的主动作为

结语

“临危受命”凝练了中华文化中“危难显担当”的价值观,其权威释义与历史用例共同构建了词义的深度,适用于阐释个人或集体在重大危机中的责任意识。

网络扩展解释

“临危受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1. 词义与出处
    该成语指在危难之际接受重要任命或任务,强调在紧急关头勇于承担责任。其最早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名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 用法与结构

    • 语法:连动式结构,通常作谓语或宾语。
    • 感情色彩:含褒义,用于赞扬在困境中挺身而出的人,如历史人物郭子仪单骑退敌的典故。
  3. 示例与延伸

    • 例句:夏衍在话剧《心防》中写道:“临危受命于先,哪儿能临阵脱逃于后?”。
    • 现代场景:如比赛中的替补队员在关键时刻上场。
  4. 近义词
    包括“力挽狂澜”“临危不惧”“鞠躬尽瘁”等,均体现危机中的担当与勇气。

  5. 发音与注音
    拼音为lín wēi shòu mìng,注音符号为ㄌㄧㄣˊ ㄨㄟ ㄕㄡˋ ㄇㄧㄥˋ。

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典故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前出师表》原文及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鏖兵敝衣枵腹才思炽曝初刻丹裳滴水难消东风化雨短算恶露方诊凤闱更履恭德公卖钩虫官法如炉国雠故事片黄散虎而冠降红叫街较瘦量肥劫禅极工激奬鲸涛纠蓼诀语聚麀剧子堪称磕叉空室牢稳雷霆炮恋念离玦敏思乾果骑箕鳅海遒深遒婉气汹汹儒巾若如如壎如篪山鬼诗愁獭祭鱼殄灭唯唯连声文情无风起浪物观诬冒飨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