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国的意思、望国的详细解释
望国的解释
(1).遥望故国。喻怀念家乡。 唐 顾况 《酬唐起居前后见寄》诗之一:“愁人空望国,惊鸟不归林。”
(2).有声望的国家。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公至自晋筑郎囿》:“观《春秋》比事之书,可以知望国之所以衰矣。” 清 方苞 《读邶鄘魏桧四国风》:“ 鲁 宋 望国,歷年久长而诗无风,况蕞尔之 邶 鄘 立国又日浅哉!”
词语分解
- 望的解释 望 à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望风捕影。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向,朝着:望东走。
- 国的解释 国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国土。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国号。国度(指国家)。国策。国情。国法。国力。国防。国威。国宝(a.国家的宝物;
专业解析
“望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有声望的诸侯国。它特指那些在周代分封制度下,实力较强、地位较高、在诸侯国中具有显著影响力的邦国。
以下是详细的解释:
-
基本含义:
- 望: 本义是向远处看,引申为声望、名望、威望。
- 国: 指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
- 望国: 合起来指拥有崇高声望和重要地位的诸侯国。这些国家通常在政治、军事或文化上对其他诸侯国有较大影响力。
-
历史语境与用法:
- 该词主要出现在描述周代及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文献中,用以区分诸侯国之间的地位差异。
- 它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在诸侯国群体中的威望和影响力,而非其绝对的疆域大小或国力强弱(虽然这两者通常是相关的)。
- 例如,在记载春秋历史的典籍中,像晋、楚、齐、秦这样的大国常被称为“望国”,它们主导着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会盟”),是其他小国依附或畏惧的对象。
- 其用法常带有比较和等级的含义,与“小国”、“附庸”等词相对。
-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望国”是一个非常生僻的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于日常语言或现代写作中。
- 它主要出现在研究古代历史、文献学或引用古籍的语境中。
- 其含义已被更现代的词汇如“大国”、“强国”、“主要国家”、“有影响力的国家”等所取代。
权威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中国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对“望国”的解释明确为:“有声望的诸侯国。” 这是对该词最权威、最核心的定义。虽然无法提供在线链接,但该词典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是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工具书。
- 《辞源》(侧重古汉语语词和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的辞书)在解释相关条目或时代背景时,也印证了“望国”指诸侯中地位显赫者这一含义。
- 古代典籍: 该词的用法散见于《左传》、《国语》、《史记》等记载先秦及汉代历史的经典文献中,用于描述当时诸侯间的等级与关系。
“望国”是一个历史词汇,专指周代及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拥有崇高声望和重要政治影响力的诸侯国。它反映了古代分封制下诸侯国间的等级秩序和力量对比。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度罕用,其意义主要保留在古籍研究和历史文献中。其最权威的定义来源于《汉语大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望国”的词义解释,综合多来源分析如下:
一、基本含义
-
遥望故国,表达思乡之情
由“望”(怀念、思念)和“国”(祖国、家乡)组成,指远离故土时对家乡或祖国的深切思念。此意多见于古代诗文,如唐代顾况《酬唐起居前后见寄》中“愁人空望国,惊鸟不归林”。该词也用于描述帝王遥祭山川星辰的仪式(如“望祭”),引申为对故土的追忆。
-
有声望的国家
指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如明代刘基《春秋明经》提到“望国之所以衰”,清代方苞著作中亦用此义。
二、使用场景与延伸
- 文学表达:古代诗词中常用以抒发游子思乡或士人忧国之情,如“望国”与“归林”形成对比,强化孤独感。
- 历史文献:多用于分析国家兴衰,强调声望对国家地位的影响。
三、现代网络释义
部分网络解释沿用传统含义,但更侧重“思乡”的比喻义,如描述海外游子心态。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古典文献中两种含义并存,现代使用则偏向情感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鼇柱百八丸白薠白鼠鲍羹宝唾八旗制度背水战避贼逋走朝贤出滞存照儋耳颠答地图册丢包贩夫驺卒烦愦饭钟分统扶摇直上改聚阁阁骨棒骨肉相残还醒寒姿何去何从教务长斤重客机口服心服硠硠历陈骊火流瘠孟竹密司南美内家旁喻巧工全武行三春晖散荡山步饰翼示意嘶噪蒐采遂怀讨谪文幌五公雾野纤惰相抗闲磕牙闲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