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箭头。《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矢鏃有毒,毒入于骨。”《新五代史·唐臣传·符存审》:“﹝ 存审 ﹞临终……因出其平生身所中矢鏃百餘而示之曰:‘尔其勉哉!’”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佳兵》:“凡鏃,冶铁为之(《禹贡》砮石,乃方物,不适用)。北虏制如桃叶鎗尖, 广 南 黎 人矢鏃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
“矢镞”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ǐ zú,具体解释如下:
“矢镞”既指物理意义上的箭头,也承载了古代战争、工艺、文化的象征意义。其词义从具体兵器部件延伸至历史典故和文献中的常见意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字形演变或考古实物,可参考权威字典(如汉典)及历史文献。
矢镞(shǐ zú)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箭矢的末端尖锐的部分。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示”和“镞”。它的读音是shǐ zú。
矢镞的第一个部首是“示”,表示该字与“示”有关。第二个部首是“镞”,表示该字与“镞”有关。矢镞共有14个笔画。
矢镞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它是由将两个不同字的部首合并而成。矢在汉字中代表箭矢,镞则是一种刀具或箭矢的尖锐部分。在繁体中,矢镞的写法与简体一样。
在古代,矢镞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它的形状更加古朴,线条更加流畅。然而,它的基本结构和意思与现代写法相同。
1. 弯弓射矢,矢镞飞舞。
2. 他手握矢镞,准备射击敌人。
3. 矢镞破空而去,穿透了目标。
组词:矢镞射(shǐ zú shè)
近义词:箭矢(jiàn shǐ)
反义词:箭头(jiàn tóu)
安常守分悲懑变温动物避坐草奠拆伙雏鬘爨弄催奶黛耒颠旄发憾犯规纷薄革路官省规复规银懽洽囏苦蠒素尖头勦民精洽肌色巨防克殄旷絶牢什子联竿怜嗟密切牧羊臣拿贼拿赃迁吏麒麟雏七香笺漆园吏戎马仓皇山食菜事魔试额守恒艏楼顺眼松吹苏绣韬隐替差通厮脚儿王实甫僞学五侯鲭五禽戏祥光险秽小婆娘消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