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纰戾的意思、纰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纰戾的解释

讹错,不合情理。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孟子·梁惠王上篇一》:“以此为学,博约之序已迷;将此释经,紕戾不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纰戾”是一个相对生僻的古典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古代典籍和权威辞书中获得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意思:

  1. 错谬,乖戾不正:

    • 这是“纰戾”最核心的含义。“纰”本身有“错误、疏忽”的意思(如“纰漏”),“戾”则有“乖张、违背、暴戾”之意。两字组合,强调事物或行为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规范或常理,呈现出错误、荒谬、不合情理的状态。
    • 典籍例证: 这个词最著名的出处是《礼记·缁衣》:“子曰:‘长民者,衣服不贰,从容有常,以齐其民,则民德壹。’《诗》云:‘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子曰:‘有国者章善瘅恶,以示民厚,则民情不贰。《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子曰:‘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臣仪行,不重辞,不援其所不及,不烦其所不知,则君不劳矣。《诗》云:“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子曰:‘政之不行也,教之不成也,爵禄不足劝也,刑罚不足耻也。故上不可以亵刑而轻爵。《康诰》曰:“敬明乃罚。”《甫刑》曰:“播刑之不迪。”’子曰:‘大臣不亲,百姓不宁,则忠敬不足,而富贵已过也。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君毋以小谋大,毋以远言近,毋以内图外,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叶公之顾命曰:“毋以小谋败大作,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子曰:‘大人不亲其所贤,而信其所贱;民是以亲失,而教是以烦。《诗》云:“彼求我则,如不我得。执我仇仇,亦不我力。”《君陈》曰:“未见圣,若己弗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故君子多闻,质而守之;多志,质而亲之;精知,略而行之。《君陈》曰:“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也。”’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是故迩者不惑,而远者不疑也。《诗》云:“君子好仇。”’子曰:‘轻绝贫贱,而重绝富贵,则好贤不坚,而恶恶不著也。人虽曰不利,吾不信也。《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子曰:‘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子曰:‘苟有车,必见其轼;苟有衣,必见其敝;人苟或言之,必闻其声;苟或行之,必见其成。《葛覃》曰:“服之无射。”’子曰:‘言从而行之,则言不可饰也;行从而言之,则行不可饰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则民不得大其美而小其恶。《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小雅》曰:“允也君子,展也大成。”《君奭》曰:“昔在上帝,周田观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卜筮。”古之遗言与?龟筮犹不能知也,而况于人乎?《诗》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易》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其德侦,妇人吉,夫子凶。”’”(《礼记·缁衣》 其中“子曰:‘下之事上也,身不正,言不信,则义不壹,行无类也。’”一句,在部分版本(如郭店楚简本、上博简本)对应的传世本文字即为“行无纰戾也”。郑玄注《礼记》时可能对相关字词进行过解释(尽管现存郑注此条可能佚失或表述不同),后世学者如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疏解此段时,常将“纰戾”理解为行为乖戾不正、不合乎法度或情理(参见孔颖达《礼记正义》相关卷次)。
  2. 引申为混乱、谬误:

    • 由“错谬、乖戾”的基本义引申,“纰戾”也可用来形容事物或言论的混乱、荒谬、充满错误的状态。
    • 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对“纰戾”的释义为:“**乖戾不正

网络扩展解释

“纰戾”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文字、理论或行为中的错误或不合逻辑之处。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读音与结构

    • 拼音为pī lì(注音:ㄆㄧ ㄌㄧˋ),由“纰”和“戾”两字组成。
    • “纰”本义指布帛丝缕散开,引申为错误;“戾”意为乖张、不合情理,组合后强调“错乱、违背常理”。
  2. 基本含义
    指讹错、不合情理,常用于批评文字、学术观点或逻辑上的明显错误。例如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四书大全说》中批评某些经学解释时,称其“紕戾不少”。

  3. 使用场景

    • 学术领域:多用于指出经典文献解读中的逻辑漏洞或错误,如王夫之的用例。
    • 日常语境:可形容言论、行为明显违背常理或存在矛盾。
  4. 常见误读
    部分资料(如、5)误注拼音为“lí lì”,但权威来源均明确标注为pī lì,需注意区分。

  5. 近义词与关联
    近义词包括“谬误”“乖戾”,但“纰戾”更侧重逻辑或文本层面的错乱,而非性格上的偏激(如“暴戾”)。

该词属书面用语,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分析古籍或严谨论述时仍具价值。若需进一步了解古典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百万雄师,百万雄兵宝臧财力财正常可打肚皮官司殚屈盗宄大言大衣服堤溃蚁穴冻天行对抗赛多用翻脸分词坟寺愤郁缚舌交唇钢丝公恕官寿轨轨换白紧不紧久经风霜骏骨居正襕裙牛马墙旁囊薲草婆姨骞短阡阡亲策轻鸿秋天儒行商山老市陌受誓水底纳瓜唐僧取经铁骢体色图囊外淫晩蚕婉僤乌白污贼相府相思曲小百姓小数枭心鹤貌邪哭信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