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雷公墨的意思、雷公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雷公墨的解释

即雷墨。《太平广记》卷三九四引 唐 刘恂 《岭表录异·雷公庙》:“每大雷雨后,多於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扣之鎗然,光莹如漆。”参见“ 雷墨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雷公墨,是汉语中对一种特殊天然玻璃体的俗称,特指陨石(特别是陨石撞击地球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天然玻璃。其名称蕴含深厚的民间文化色彩和科学属性。

一、 词源与基本释义 “雷公墨”一词由“雷公”与“墨”组合而成。

二、 科学本质与特征 从地质学和陨石学角度看,雷公墨的科学名称是“陨石冲击玻璃” 或“玻璃陨石”(Tektite)。其核心特征包括:

  1. 成因: 由地外天体(陨石或小行星)高速撞击地表时,巨大的冲击能量瞬间熔融地表岩石(或部分陨石物质)并溅射到高空,熔融物在空气中快速冷却、凝固后落回地面形成。并非直接来自陨石本身,而是撞击作用的产物。
  2. 成分: 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₂),含量通常在70%以上,与地球上的黑曜石等火山玻璃相似,但其微量元素组成和同位素特征具有陨石撞击成因的独特印记。
  3. 分布: 通常分布在陨石撞击坑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呈散落状。中国雷州半岛及海南岛北部是著名的雷公墨产地,与周边可能存在但被掩埋或侵蚀的古老撞击事件有关。
  4. 形态: 常见的有水滴状、哑铃状、纽扣状、不规则块状等,表面常有凹坑、沟槽、流动纹等熔蚀特征。

三、 文化内涵与应用 “雷公墨”的名称及其发现历史,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朴素解释,是科学与民俗交融的例证。

总结来说,“雷公墨”是汉语中一个形象生动的名词,专指陨石撞击地球时形成的天然玻璃体(玻璃陨石)。它既承载着古人将自然现象神化的文化记忆(“雷公”所遗之“墨”),又具有明确的现代科学定义,是研究天体撞击事件和地球历史的重要地质标本。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 (在线版) - 对“雷公墨”词条的解释,提供了基本的汉语释义和词源背景。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相关科普文章 - 解释玻璃陨石(雷公墨)的科学成因、分布及研究价值。
  3. 《中国矿物志》或区域性地质志(如《广东省志·地质矿产志》) - 记载雷公墨在中国的产地分布和地质特征。
  4. 李时珍《本草纲目》(相关章节) - 提供雷公墨在古代作为药物(霹雳砧)使用的历史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雷公墨是一种天然玻璃质矿物,其名称源于古代传说和地质特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雷公墨是我国古人对黑色玻璃质岩石的俗称,属于玻璃陨石的一种。其名称最早见于唐朝刘恂《岭表录异》,记载“雷州骤雨后,人于野中得石如翳石,谓之雷公墨”,因常于雷雨后被冲刷出土,古人误以为与雷电有关,认为是雷公遗留的墨块。

二、物理特性

三、科学解释

现代研究认为,雷公墨是陨石撞击地球时,地表岩石高温熔融后迅速冷却形成的玻璃质物质。但与之对应的陨石坑尚未确认,科学界存在陨石成因与地球火山活动的争议。

四、分布与发现

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雷琼地区、闽粤沿海、台湾)、越南、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在暴雨后常被冲刷出地表,海南岛居民曾多次捡拾到此类奇石。

附:文化意义

古人视其为祥瑞之物,《太平广记》描述其“扣之铮然,光莹可爱”。现代则因其稀有性和特殊光泽,被用于珠宝加工或收藏。


注:如需了解雷公墨的化学成分公式,可表示为:
$$
text{主要成分} = text{SiO}_2 + text{微量金属氧化物}
$$

别人正在浏览...

髟鼬参贺坼嫮陈谏扯手刺篷措置粗强当合多应费累负持甫竁腹咏梗强恭肃观阁顾建康寒碜寒梦毫端何乐不为画服荐陈将夺固与剪剔见微知著角绮井然有条紧身戢尾枯僵累朝两肩荷口聋喑楼护唇舌慢曲马苋朴悴飘尔七亡祁奚举午热窝儿宂肤色晕省览释家寿对四大空宿恶索谢桃符板特刊童子鸡退那退转畏偄狎鬣相国瞎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