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信。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诸将归应尽,题书报旅人。”
“题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
作为成语的广义解释
指在书籍、文章或作品中提出问题或引发思考。该含义源于古代书籍通过题字标明主旨的习惯,后延伸为对问题的探讨。例如:“学者在古籍研究中常需题书,以挖掘深层思想。”
古汉语中的具体用法
在唐代文学中,“题书”特指写信。杜甫《与严二郎奉礼别》中“题书报旅人”即用此意,表达通过书信传递消息。这一用法多见于古典文献,现代已较少使用。
补充说明
两种含义的差异源于语境演变:广义的“题书”侧重学术性思考,而古义更贴近实际书写行为。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题书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形容文人在书籍上题写感言、诗句或评语的行为。这种行为多看到于古代文人士子、书法家。题书在现代也泛指在书籍、画作、照片等物件上题写文字以表达个人情感或注明身份。
题书的部首是“页”(yè),表示与纸张、书籍相关的意思。拆解笔画有五画(艹)。
题书一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中,该书是东晋时期的文学作品。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自汉代以来,文人常常在书籍中题写自己的名字、感言或者是对书籍的评价。所以,题书的行为由古人创造出来。繁体字的写法为“題書”。
在古代,题书的汉字写法与现在的稍有不同。古时候的字形中,一横代表一画。题书的“题”字由上至下依次写作“一、口、原”三个部分,而“书”字由左至右顺序写作“止、卜、采、自”四个字形组成。
1. 他在我送给他的书上题书了一段诗句。
2. 这幅画上面题书了画家的名字和作品名称。
组词:题名、题款、题字。
近义词:签名、题词。
反义词:署名、装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