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辞的意思、歌辞的详细解释
歌辞的解释
同“ 歌词 ”。 晋 石崇 《思归引》序:“今为作歌辞,以述余怀。”《旧唐书·音乐志二》:“ 太宗 为 秦王 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謡《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使 吕才 协音律…… 魏徵 等製歌辞。”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经你改编过的那些歌辞,实在是很优美。”
词语分解
- 歌的解释 歌 ē 唱:歌唱。歌咏。歌颂。歌坛。歌台舞榭。歌舞。能歌善舞。 能唱的文词:唱歌。歌谱。歌词。歌诀。民歌。诗歌。歌行(妌 )(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歌咏言。 笔画数:; 部首
- 辞的解释 辞 (辭) í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解雇:辞退。 同“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讲话;告诉:“请辞于
专业解析
歌辞的汉语词典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歌辞(gē cí)指配乐演唱的文本,特指古代诗歌中可入乐歌唱的韵文形式。其核心包含两层含义:
- 音乐性:需符合乐曲旋律与节奏,如《诗经》中的风、雅、颂均属歌辞范畴。
- 文学性:以文字表达情感或叙事,具备诗歌的韵律与意象。
二、字源与结构
- 歌:篆文从“欠”(张口呼气)、“哥”(声旁),本义为“咏唱”。《说文解字》释:“歌,咏也。”
- 辞:原指诉讼文书,后引申为文辞。《说文解字》注:“辞,说也。”二者结合,强调“可诵唱的文本”。
三、文学史中的演变
- 先秦至汉:以《诗经》《楚辞》为代表,如《九歌》实为祭祀歌辞。
- 乐府时期:汉代设乐府机构采诗入乐,“歌辞”成为乐府诗的代称,如《孔雀东南飞》。
- 唐宋以后:词、曲等新体裁兴起,“歌辞”渐指通俗演唱文本,如敦煌曲子词。
四、与相关概念辨析
- 诗词:诗侧重书面阅读,歌辞强调表演性(如《宋书·乐志》载“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皆汉世街陌歌谣”)。
- 赋:赋体铺陈叙事,歌辞更重抒情与音乐配合。
五、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定义:“歌辞,歌曲的文词。”
- 《文心雕龙·乐府》:“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印证音乐与文本的依存关系。
来源参考:
-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
- 刘勰《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歌辞”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基本含义
-
歌曲的文本
指歌曲中的歌词或词曲组合,用于表达情感、思想或叙事。该用法与“歌词”同义,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晋代石崇《思归引》序中提到“作歌辞以述余怀”,唐代《旧唐书》记载魏徵等人为乐曲“製歌辞”。
-
文学表达方式
可引申为对文章或诗歌创作风格的形容,强调语言韵律与情感传递。
二、朝鲜文学中的特殊体裁
在朝鲜李朝时期(1392-1897),“歌辞”发展成一种国语体诗歌,特点包括:
- 结构灵活:每句由3.4或4.4音节构成,突破传统分章限制,篇幅可长可短。
- 题材广泛:融合乡歌、时调等传统形式,反映生活百态与自由抒情。
三、与“歌词”的关系
-
通用情况
古代汉语中二者常互通,如《秦王破阵乐》的“歌辞”即指其歌词。
-
语境区分
现代语境下,“歌词”更侧重歌曲文本,而“歌辞”多用于学术或历史讨论中,如研究唐代乐府或朝鲜古典文学时。
四、历史演变
- 唐代:歌辞与清商曲、燕乐结合,推动诗歌体裁发展。
- 朝鲜李朝:发展为独立诗体,代表作品如丁克仁的《赏春曲》。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思归引》等古籍,或朝鲜文学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日做梦抱拥碧卢财门钝驴陈伏陈愬传疑储藏刺天达标箪食壶浆迪尝铎语都头异姓负笈游学跟即挂帆光显冠序孤筱闳粹宏指厚貌深辞画断回语傢伙将信将疑积民考卜空腹便便来至浪头梨庶逦迆卖金棉手闷子蟠木朽株辟驳评量姘合蒲绒唴哴潜源凄惨清善曲伎入冥桑榆暖上浣赏立神教设容食实封师众鬊云天临天下大势天显条记同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