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irst ten-day period of a month] 上旬。也写作澣
俗为上澣、中澣、下澣为三澣,盖本唐制十日一休沐,而今犹袭之也。——《丹铅录》
同“ 上澣 ”。《花月痕》第五一回:“时岁次乙丑,秋八月上浣, 富川 韩彝 撰文, 雁门 杜梦仙 书丹。”
“上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表示时间概念,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上浣”指农历每月的上旬(即初一至初十),与“中浣”(中旬)、“下浣”(下旬)共同构成三旬划分。该词源自唐代官员的“旬休”制度,即每十日休息一日,期间常进行浣洗活动。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仿古语境中。需注意与“浣”字本义(洗涤)区分,如“浣纱”指洗衣,而“上浣”专指时间。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丹铅录》等古籍记载。
《上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在水中浸洗、洗涤。它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上”和“氵”(三点水),总笔画数为17。该词出自《楚辞·离骚》这部古代文学作品。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它的繁体字形状为「上」和「氵」,与现代简化字相似。
《上浣》的部首拆分为上字部和三点水部,上字部表示在水中,三点水部表示涤洗。
《上浣》的总笔画数为17,其中上字部占5画,三点水部占12画。
《上浣》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楚辞·离骚》,具体出现在其中的“礴岸潜行,忽焉支离;曝殿居奇,馥熏侈矣;上浣若兰,其芳滋兮”这句诗中。在这句诗中,上浣用来比喻洗涤的动作和其美好的效果。
《上浣》的繁体字形为「上」和「氵」。
《上浣》的古时汉字写法与现代简化字相似,没有太大区别。
1. 以纤手上浣,使君衣香四溢。
2. 妻子每天早上都会起来上浣衣物。
3. 池塘里的妇人正在上浣衣裳。
上浣:在水中洗涤。
上流:河水或水流的上游。
浣干:洗涤并晾干。
洗涤、澡洗、水洗。
上搓、下染。
暗滴百戏人罢钱兵微将寡部堂昌蒲成典乘疑可间澄映虫臂拒辙畴谘篡位打剌酥荡轶大卿调把戏底盘短矲拊楗高朋钩虫寒雅韩愈合家欢乐遑遑辉光角蒿疾顿决胜千里浚壑军饷可操左券控避窥窬分毫来踪去路量知脔截摸金校尉袍罩儿钱郎三刀梦骚经升汰适野谋疏数熟岁遂失泝溯铁花提纲振领危峰韡爗吾家龙文香馥馥乡园显任小榻谐辞亵衣溪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