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伏着的水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故瀆东逕 成纪县 ……又东,潜源隐发,通入 成纪水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圣水》:“其水伏流里餘,潜源东出。”
“潜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潜源”指潜伏着的水源,即地表下隐藏的水流或泉眼,通常需要特定条件才会显现。例如《水经注》中描述河流走向时,常用此词说明地下水源的存在。
该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近义词可参考“伏流”“暗泉”,但“潜源”更侧重地理学描述,常见于古籍或水文文献中。现代汉语使用较少,多用于学术或文学场景。
如需进一步了解《水经注》原文,可参考、5的典籍引述。
潜源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隐藏的、潜伏的来源或根源。
拆分部首和笔画:潜源由“水”字的“氵”部和“元”字的“儿”部组成,共有16个笔画。
来源:潜源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文帝纪》中,用来指代某个事物的根本来源或根源。
繁体:潛源(注:以繁体字形式呈现)。
古时候汉字写法:潛源在古代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形态保持一致。
例句:他那种野心阴谋的潜源已经被他的敌人揭露了出来。
组词:潜源可以和其他词语结合,形成新的词组,例如:潜源埋伏、潜源隐患等。
近义词:隐藏、潜藏、内在。
反义词:显露、暴露、表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