櫜弓戢戈的意思、櫜弓戢戈的详细解释
櫜弓戢戈的解释
亦作“ 櫜弓戢矢 ”。《诗·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谓收藏干戈弓矢。后因以“櫜弓戢戈”谓停息战事。《后汉书·袁术传》:“是以未获从命,櫜弓戢戈。”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剿抚异同》:“比年各省用兵,胜负无常,得失互见,诸臣何不以事无把握为虑,而亟欲櫜弓戢矢耶?”
词语分解
- 櫜弓的解释 藏弓。意谓战事平息。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亭徼櫜弓,万里昆吾,九译而通,蛮夷既同。” 宋 叶适 《次王道夫舟中韵》之二:“櫜弓听乐心肝尽,拔剑论功目眥豪。” 清 朱琦 《感事》诗:
- 戢戈的解释 息兵。 唐 钱起 《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诗:“太白明无象,皇威未戢戈。” 宋 欧阳修 《下直呈同行三公》诗:“戢戈清四海,论道属三公。”
专业解析
"櫜弓戢戈"(gāo gōng jí gē)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收藏起弓箭和武器,停止战争或武力行动,象征和平、休战或结束军事冲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字义拆解与构词分析
-
櫜(gāo)
- 本义:古代盛放弓箭的袋子。《说文解字》释为“车上大橐”,即车载的大型箭袋。
- 引申义:将弓箭收入袋中,表示停止使用武器。
- 来源参考:《说文解字注》。
-
戢(jí)
- 本义:收敛、收藏兵器。《说文解字》释为“藏兵也”,即收存武器。
- 引申义:停止军事行动,如“戢兵”(息兵)。
- 来源参考:《康熙字典》。
-
弓、戈
- 弓:射箭武器,代指远程作战装备;戈:长柄兵器,代指近战武器。二者合用泛指所有军事装备或战争行为。
二、成语整体释义
- 字面义:将弓箭装入櫜囊,把戈矛收藏起来。
- 比喻义:结束战争,恢复和平,强调主动放弃武力冲突,转向安定局面。
- 情感色彩:褒义,蕴含对和平的向往与对武力征伐的反思。
三、典籍出处与权威引用
此成语典出《诗经·周颂·时迈》: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意为“收起盾牌戈矛,将弓箭藏入袋中”。后浓缩为“櫜弓戢戈”,成为形容息战止戈的经典表述。
来源参考:《毛诗正义》。
其他文献佐证:
- 《后汉书·袁术传》:“櫜弓戢戈,专事教化。”(描述停止战争,专注文教治理)
- 唐代张说《封禅颂》:“櫜弓戢戈,靖九土之疆。”(歌颂天下太平,武器封存)
来源参考:《二十四史全译》。
四、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
“櫜弓戢戈”承载中国古代“以和为贵”的政治理想:
- 儒家和平观:体现“偃武修文”思想,主张战争后应转向礼乐教化(《礼记·乐记》)。
- 兵家慎战理念:呼应《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终极战略目标。
- 历史隐喻:常用于歌颂盛世,如“马放南山,櫜弓戢戈”形容长治久安。
五、现代应用与延伸意义
在当代语境中,该成语仍具现实意义:
- 国际关系:呼吁冲突各方停火谈判,如“敦促交战方櫜弓戢戈,重回对话”。
- 社会治理:比喻化解内部矛盾,如“企业櫜弓戢戈,转向合作共赢”。
- 文化符号:成为和平主题艺术创作(如书法、雕塑)的常用意象。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 《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诗经》研究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
- 汉典(www.zdic.net)字形溯源
网络扩展解释
“櫜弓戢戈”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发音:gāo gōng jí gē
- 字面含义:
- 櫜弓:将弓收入袋中(“櫜”指古代装兵器的袋子);
- 戢戈:收起戈矛(“戢”意为收敛、停止)。
- 引申义:停息战事,收藏兵器,后泛指结束战争、恢复和平。
出处与演变
- 经典出处:
源自《诗经·周颂·时迈》:“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意为“收起盾戈,藏好弓箭”,描述周武王伐纣后偃武修文的场景。
- 后世引用:
如《后汉书·袁术传》中“是以未获从命,櫜弓戢戈”,进一步强化了“停战”的语义。
使用场景
- 文学描述: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形容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状态。
- 现代引申:可比喻冲突、争端平息后的缓和局面(需结合语境)。
例句参考
- 两国历经多年交战,终于櫜弓戢戈,签订和约。
- 《中西纪事》记载:“诸臣何不以事无把握为虑,而亟欲櫜弓戢矢耶?”
常见误读
需注意:该成语本义为“停战”,而非“备战”。部分解释(如)提到的“战争即将爆发”属于误读,可能与字面中“弓”“戈”的意象混淆有关。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诗经》《后汉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挨家挨户报礼卑素冰壶不凉不酸尝炷城围城卫乘治车渠齿牙吃用愁颜盗臣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大小夏侯掉谎刁钻古怪丁内艰顶真丢搭对味儿二公发开符甲镐头耕田歌跟声鳏旷归首骨立过房号位横步混迹昏困茳芏肩任际畔军刑开绽恳让口粮诔文黧黮秘思切儗憩脚起缘忍志瑞英帘僧窗煽惑释渴鼠窜斯干之梦塑建叹辞晚母系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