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舞者摩肩擦膀而动作皆有所比拟。《文选·傅毅<舞赋>》:“摘齐行列,经营切儗。” 李善 注:“言舞人举引,皆有所比拟也。” 吕向 注:“肩相摩切而为比儗也。”
“切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切儗”指舞者通过身体接触(如摩肩、擦膀)进行动作比拟,常用于描述古代舞蹈中的肢体互动。这一词汇源自《文选·傅毅〈舞赋〉》中的“摘齐行列,经营切儗”,李善注将其解释为“舞人举引,皆有所比拟”,吕向则进一步说明“肩相摩切而为比儗也”。
该词主要用于古典文献中描述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与象征性,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若需深入理解,建议结合《舞赋》原文及古代注疏,或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
由于“切儗”属于冷僻词汇,实际应用中需注意语境,避免与现代网络用语“切”(表不屑)混淆。
《切儗》(qiē)是一个汉字,意为切断、切下。它有多种应用场景,可以用来表示切割食物、割断物体,或者引申为中断、停止等含义。
切儗的拆分部首是刀(刂)和尼(尸),其中刀是指示刀具的部首,尼是一个意义不明确的部首。
字形结构上,切儗由11画组成,刀部在上方,尼部在下方。
切儗是由古代汉字演变而来,具体的字形演变过程已经无法考证。在古代《說文解字》中,并没有切儗这个字的解释,可能是后来形声会意字的产物。
切儗的繁体字是「切霓」,它在形状上多了一个「霓」部,表示与雨水珠子相关的意思。
根据《康熙字典》,切儗在古代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如「切牛」、「切」、「切撇」等。这些写法多源于切割、切磋等动作形象的描述。
1. 他用刀将水果切儗。
2. 这家饭店的厨师技艺高超,每次切儗的水果都非常整齐。
切片、切割、切块、切割机、切口。
割、截、砍、断。
连、接、合、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