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母,继母。 元 柯丹邱 《荆钗记·亲叙》:“人家晚母休学我忌猜,逼儿改嫁遭毒害。”《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自别尊颜之后,家父不幸弃世,有个继娶的晚母,在丧中罄捲所有,转回娘家。”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自尽》:“其女子自尽,非晚母无恩,则白璧之有玷乎?”
“晚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但主流用法更偏向以下定义:
一、基本含义
“晚母”指后母/继母,即父亲再婚后的妻子,并非子女的生母。这一解释在多个权威词典和文献中被明确记载。
二、详细解析
词源与用法
该词源于古代家庭结构,常见于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例如:
社会背景
古代家庭中,继母角色常因财产分配、子女抚养等问题引发矛盾,因此“晚母”一词常隐含负面情感色彩,如清代《福惠全书》提及“女子自尽,非晚母无恩”。
三、其他解释辨析
有少数资料(如)将“晚母”解释为“晚婚晚育的女性”,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误读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建议以“继母”作为主要释义。
四、英文对应词
可译为stepmother(继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典》《荆钗记》等古籍原文。
《晚母》是指母亲的高龄育儿现象,即母亲在年龄较大时再度怀孕生育孩子。这是一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常见的现象。
拆分部首:日子(从「日」部)、应保(从「心」部)
笔画:共有12画。
这个词语可以追溯到最初的象形字形态,由「日子」和「应保」两个字组合而成。 「日子」表示时间、年龄,「应保」表示养育、保护。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晚母」这个意思。
《晚母》的繁体字写法为「晚母」。
在古代,「晚母」这个词的写法与现代相似,仍然是由「日子」和「应保」两个字组成。
1. 她已经五十多岁了,还决定要再次当晚母。
2. 这个小孩是她晚年生的,是个晚母的证明。
晚育、晚生、晚年、晚婚
高龄产妇、晚育妇女
早育、早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