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n] 形容人形貌极为消瘦
憔悴骨立
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列子·仲尼》
(1).形容人消瘦到极点。 汉 刘向 《说苑·修文》:“﹝ 子路 ﹞遂自悔,不食七日而骨立焉。”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黑瘦而骨立。”《旧唐书·孝友传·张志宽》:“ 张志宽 , 蒲州 安邑 人。 隋 末丧父,哀毁骨立,为州里所称。”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有妇人患小腹中痛,气衝上不得卧,百药不效,已骨立矣。”
(2).比喻山石嶙峋。 明 顾苓 《石公山》诗:“骨立风云外,孤撑涛浪中。” 清 张岱 《陶庵梦忆·山艇子》:“ 龙山 自 巘花阁 而西皆骨立。”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
(3).比喻字体的笔姿瘦硬挺拔。 唐 杜甫 《李潮八分小篆歌》:“《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
骨立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形象化特征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人体因极度消瘦而骨骼凸显的状态。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项阐释:
基本释义
骨立指人的身体瘦削到骨骼清晰可见的程度,通常由长期疾病、过度悲痛或营养不良导致。《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形容人极瘦,仅存骨架支撑”。例如《后汉书·韦彪传》中“彪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骨立”,即用此义。
语源与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魏晋文献,原为“哀毁骨立”的缩略形式,出自《世说新语》对孝子守丧后形销骨立的记载。唐代起逐渐独立成词,如白居易诗“形骸黾勉班行内,骨肉勾留俸禄中”,其中“骨”已隐含瘦削之意。
使用范畴
现代汉语中,骨立多用于文学语境,强调瘦削的病态或情感冲击后的生理变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标注其属书面语,常见于形容久病者或精神受创者,如“化疗后她日渐骨立”。
近义辨析
与“消瘦”“羸弱”相比,骨立更突出骨骼外显的视觉特征,且隐含“濒临极限”的贬义倾向。《新华成语词典》指出,其程度重于“瘦削”,近于“形销骨立”,但后者侧重精神层面。
文化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骨立常与“风骨”“气节”关联。如郑板桥画竹题跋“瘦劲孤高,是其神也;骨立石坚,是其品也”,赋予该词以人格化象征意义。
“骨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形容人极度消瘦,仅剩骨架支撑身体的状态。例如:
以上解析综合了古籍文献和现代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列子》等原文。
按堵宝镇笔耕砚田昌辰铲马朝祥窗友传声器处困邨书得无颠仆琱轮董役豆腐浆放礮風衍归畝黄金颡枷锁戒命机明谨畏救敌技养揩抹铿纯口渴兰章莲锷犂面林闾梨干卖荒厖大毛元锐麻绳梦白鸡曚曚杪小明保尿闭被甲持兵平补热烈荣观饊枝扫地夫盛意疏澁缩自恸醉頽溏徒居瓦裂危惙饷客闲谷想望丰采先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