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汉 今文《尚书》学者 夏侯胜 、 夏侯建 。 汉 初, 伏生 以《尚书》授 济南 张生 及 欧阳生 。 夏侯胜 之先 夏侯 都尉从 张生 受《尚书》,以传族子 始昌 , 始昌 传 胜 。 胜 传从兄子 建 , 建 又事 欧阳高 。由是《尚书》有大小 夏侯 之学。见《汉书·儒林传·夏侯胜》。《汉书·艺文志》有《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
“大小夏侯”是汉代今文《尚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具体指夏侯胜(大夏侯)和夏侯建(小夏侯)两位经学家。以下是综合解释:
夏侯胜(大夏侯)
字长公,东平人,师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及《洪范五行传》,后成为西汉今文《尚书》学派的奠基者之一。他官至太子太傅,注重经术的实用性,主张“学经不明,不如归耕”。
夏侯建(小夏侯)
字长卿,夏侯胜的从兄子(一说从父子),曾师从夏侯胜和欧阳高。他在学术上融合多家观点,形成独立的章句体系,与夏侯胜的学说形成对立。
两人虽同属《尚书》学派,但学术路径差异显著:
大小夏侯的学说被列为汉代《尚书》今文经学的官方学派,对后世经学发展及庐陵文化(如唐代夏侯韶推动的私学)均有深远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两人生平或学派细节,可参考《汉书·儒林传》及《艺文志》原始文献。
《大小夏侯》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外表上和真实内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外表看起来平凡普通,但实际上内心深处却非常强大的人。
《大小夏侯》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一”和“米”,它有14个笔画。
《大小夏侯》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中国北魏时期的历史小说《太平广记》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夏侯玄,他长相普通,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但他却是一个非常聪明、机智的人。
《大小夏侯》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大小夏侯」。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大小夏侯》在古代的写法是「大小夂侯」。
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所以较少用于例句。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看起来平凡普通,但实际上是一个《大小夏侯》,内心非常强大。
《大小夏侯》没有相关的组词。
《大小夏侯》的近义词有:外表平凡内心强大。
《大小夏侯》的反义词有:表里如一、表里不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