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京饷的意思、京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京饷的解释

清 代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饷项。《清会典·户部七·田赋》:“凡解餉,有京餉,有协餉,按其水陆之程而给以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京饷是清代财政体系中的专有名词,指各省地方政府向中央解送的财政款项,主要用于维持京师行政机构运转、八旗官兵俸饷及皇室开支。根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该制度起源于顺治年间定制,各省需按定额将地丁银、盐课、关税等收入解送户部银库,构成国家财政的核心来源。

在解送方式上,京饷初期采取“春秋二拨”制度,由户部根据各省收支状况划定解送额度。据《清代赋税政策研究》所述,咸丰朝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导致传统解饷路线受阻,逐步改为“厘金抵拨”与“协饷改拨”相结合的模式。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推行新政后,随着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京饷制度逐渐被国库集中收付制取代。

这项制度演变折射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博弈,如《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指出,同治年间督抚截留京饷现象频发,迫使朝廷在光绪九年(1883年)修订《京饷章程》,强化解饷考核。甲午战争后,京饷年额增至800万两,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5%,其征收与分配直接影响清代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

网络扩展解释

“京饷”是清代财政体系中的专有名词,指各省向朝廷上缴的固定饷项,主要用于维持中央财政运转。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京饷是清代各省定期解送至京城的财政款项,属于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用途涵盖军费、官员俸禄及宫廷开支等,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集中管理。

  2. 历史背景与运作方式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后,清廷为应对地方军权下放,将京饷改为定额摊派制度,即各省每年需按固定数额上缴。
    • 解送方式包括陆路与水路运输,后期出现“汇兑京饷”,即通过民间票号进行银两汇兑,提高了资金调度效率。
  3. 财政影响

    • 中央虽通过定额确保收入,但默许地方保留超额税收,导致地方税种激增,加重百姓负担。
    • 这一制度削弱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管,成为晚清财政分权化的标志之一。
  4. 文献依据
    《清会典·户部七·田赋》明确记载:“凡解饷,有京饷,有协饷,按其水陆之程而给以资”,说明其与“协饷”(省际财政支援)共同构成清代饷项体系。

京饷制度反映了清代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博弈,其定额化与汇兑方式适应了晚清动荡局势,但也加速了地方财政自主化进程。

别人正在浏览...

蔼蔼暗愚拜恳板式冰川湖避孕步辇图参偶尺籍闯突顿法纺织工业附说公升公益金冠礼诡僿罟客骨软肉酥扢秃皇祖考家宰结论解譬踦零钱客舱捆心鬎疬凌烟像朦混庙筭密用内祗昵欢凝帖抛锚蔢莎骞谔钤勒晴虹轻重量级热攒攒柔革乳食搔扪审美趣味神仙浮屠甚意儿髫童脱狱讬正瓦筒卫生巾为是五月节乡壁消殄西眉南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