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的意思、格物穷理的详细解释
格物穷理的解释
穷究事物的道理。 明 方孝孺 《答郑仲辩》:“其无待於外,近之于復性正心,广之于格物穷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偶閲近人《夜谈丛録》,见所载焚旱魃一事、狐避刼二事,因存记所疑,俟格物穷理者详之。”
词语分解
- 格物的解释 ∶穷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 ∶纠正人的行为详细解释.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 武 宪邦。” 明 王鏊
- 穷理的解释 穷究事物之理。《后汉书·胡广传》:“﹝ 广 ﹞博物洽闻,探颐穷理。”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甄坟索之渊奥,该前言以穷理者,儒人也。” 宋 朱熹 《行宫便殿奏札二》:“为学之道,莫先於穷理;
网络扩展解释
“格物穷理”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尤其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分解
-
格物(gé wù):
“格”本义为探究、穷尽,如宋代程颐解释“格犹穷也”。指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揭示其规律性。
“物”涵盖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一切客观存在。
-
穷理(qióng lǐ):
“穷”意为彻底探究,“理”指事物的原理或法则。合指深入推究事物的根本道理,直至通达其本质。
二、思想内涵
该词强调实践与思辨结合的认知方法:
- 从具体事物出发(格物),通过观察、分析获取经验;
- 进而抽象归纳(穷理),形成对普遍规律的理解。
明代方孝孺在《答郑仲辩》中提出“广之于格物穷理”,主张以此修养心性、指导行为。
三、应用与延伸
- 儒家实践观:被视为“复性正心”的途径,即通过研究外物回归本性、端正思想。
- 科学方法论: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以“俟格物穷理者详之”表达对自然现象理性探究的态度。
- 现代意义:倡导实证与逻辑结合,可应用于学术研究或日常问题的深度分析。
例句参考:
“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格物穷理,最终揭示了量子纠缠的原理。”
网络扩展解释二
《格物穷理》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通过实践和思考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格:木(部首),10画;
- 物:牛(部首),8画;
- 穷:穴(部首),7画;
- 理:玉(部首),11画。
来源:《礼记·学记》中有一句“凡学之道,格物穷理”。
繁体字:格物窮理。
古时候汉字写法:格:各月句火;物:牛月虍;穷:穴究革;理:斤玉每页王。
例句:他不只是会背诵,而且还能运用《格物穷理》的精髓来解决实际问题。
组词:格局、物质、穷苦、理论等。
近义词: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探究事物原理等。
反义词:不思考、不实践、不关心规律、不思索事物本质等。
别人正在浏览...
帮伙宝钗匾扎睥睨伯颜草行露宿尘尘辞服刁劣的确良东事苻雄贯道鼓跗毫分缕析鸿都门学轰驾化胎夾车囏危甲叶结口极观啾嚄掎蹠开山鼻祖空潭狂飇老早两好合一好劣撅理学龙浔漏逸率将妈咪民部排风譬比评吊期待气秀全门僧王上税山堂折步勝屠绳外市脔十米九糠熟惯顺昌之战碎锦贴黑金菀勃违悖五鹿乡佣枲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