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府制度的意思、幕府制度的详细解释
幕府制度的解释
日本封建时代的一种军事集权政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统治大权归封建武士首领“将军”,天6*皇形同虚设。因将军居处称为“幕府”,所以称“幕府制度”。从1192年开始,历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至1868年明治维新前结束。
词语分解
- 幕府的解释 ∶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后也泛指衙署 ∶日本明治以前执掌全国政权的军阀详细解释.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使长史急责 广 之幕府对簿。”《魏书·崔休传》
- 制度的解释 ∶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管理货币制度 ∶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以他们为首的腐朽制度的象征 ∶式样;规格制度宏敞详细解释.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易·节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幕府制度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幕府制度是中国古代及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制度,其核心含义可结合汉语词典释义与历史背景阐释如下:
一、汉语词典释义
-
字义溯源
- 幕:本义指覆盖用的帷帐,《说文解字》释为“帷在上曰幕”,引申为将帅治事的处所(如“幕府”)。
- 府:指官吏办公或储藏文书之地,《玉篇》注为“聚也,官舍也”。
- 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古代汉语词典》),后特指日本武士政权中枢。
-
制度定义
幕府制度是以军事统帅为核心,架空中央朝廷的统治模式。其本质是武士阶层通过军事力量掌控实权,形成“武家政治”体系,天皇或君主仅保留象征性地位(王金林《日本武士史》)。
二、历史特征与运作机制
-
权力结构
- 二元统治:天皇名义统治(公家政权)与幕府实际执政(武家政权)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总揽军、政、司法权(网野善彦《日本社会的历史》)。
- 分封体系:通过“御家人制”“守护地头制”分配土地,控制地方武士(《国史大辞典》)。
-
代表性时期
- 日本镰仓幕府(1185-1333):源赖朝创立,首建武士中央政权。
- 室町幕府(1336-1573):足利氏建立,强化守护大名自治。
- 江户幕府(1603-1867):德川家康推行锁国政策,确立幕藩体制(山本博文《江户幕府》)。
三、与中国“幕府”的差异
- 中国语境
汉代至清代,“幕府”指将领或地方高官的私人参谋机构(如李鸿章淮军幕府),属非正式行政系统(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
- 日本转型
平安时代后期,武士集团将“幕府”发展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形成独特的世袭军事政府(李卓《日本家制度研究》)。
四、历史影响与终结
- 积极贡献:稳定封建社会秩序,推动武家文化(如茶道、武士道)发展(《日本文化史》)。
- 瓦解根源:黑船事件后西方冲击,倒幕运动推翻江户幕府(1868年明治维新),恢复天皇亲政。
权威参考文献
- 王金林. 《日本武士史》. 上海三联书店.
- 网野善彦. 《日本社会的历史》. 岩波书店.
- 山本博文. 《江户幕府》. 讲谈社.
- 瞿同祖. 《清代地方政府》. 法律出版社.
- 《国史大辞典》. 吉川弘文馆.
网络扩展解释
幕府制度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有两种主要含义,需结合中日两国历史背景分别解释:
一、日本幕府制度(军事集权政权)
-
定义与核心特征
是日本封建时代由武士首领(将军)掌握实权的军事集权政治制度。天皇名义上保留地位,但实际统治权归将军。
-
历史阶段
- 镰仓幕府(1192-1333年):源赖朝创立首个幕府政权
- 室町幕府(1336-1573年):足利尊氏建立,后期陷入战国分裂
- 江户幕府(1603-1868年):德川家康开创,实行锁国政策
-
终结标志
1868年明治维新后,政权归还天皇,幕府制度瓦解。
二、中国幕府制度(行政辅助体系)
-
起源与演变
原指古代将军出征时的临时府署(因用帐幕得名),后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自聘僚属的行政体系。
-
结构特点
- 非正式官僚体系:幕僚不入正规官制,由主官自主招募
- 职能范围:涵盖参谋决策(如诸葛亮)、文书处理(如师爷)、外交接待等
- 典型时期:明清时期师爷制度达到鼎盛
-
特殊作用
弥补了科举制官员实务能力不足的缺陷,在地方治理中承担实际行政运作。
概念辨析
两者虽同名但本质不同:日本是中央政权更替形态,中国是地方行政辅助机制。日语"幕府"直接借自汉语词汇,但发展出完全不同的政治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办事抱残守缺闭音节长河常坚冰程糜宠赠慈帏倒三颠四电碓雕毁谛味夺魄阏与烽戍赙礼高寿工爵瞶瞶花事画种回返混混沌沌火符机妙噤舌急头赖脸絶吭淋淋漓漓砺世摩钝鲁风鞋鹿麑裘闾峰闾阎扑地梅伯枚贾灭迹疟患驽箭离弦判冥槃槊破败乔岳情非得已懃惓乞丕丕期验却扫僧迦梨砂壶生齿圣庙神眉鬼道深味侍执巾节霜蕤水丹题塔脱珥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