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d hibiscus]∶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
(2) [a kind of tree] 神话中的树木名
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笺疏:“扶当为榑。《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
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左思《吴都赋》
(4) [mystic island,usually indicating Japan]∶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
扶又若荠。——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序》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鲁迅《送增田君归国》
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郭沫若《沁园春》
(1).神话中的树名。《山海经·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 黑齿 北。” 郭璞 注:“扶桑,木也。”《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餘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太平御览》卷九五五引旧题 晋 郭璞 《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唐 李白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王逸 注:“日出,下浴於 汤谷 ,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 晋 陶潜 《闲情赋》:“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逯钦立 校注:“扶桑,传説日出的地方。这里代指太阳。” 明 凌云翰 《关山雪霁图》诗:“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清 颜光敏 《望华山》诗:“天鸡晓彻扶桑涌,石马宵鸣翠輦过。”
(3).东方古国名。后亦代称 日本 。《南齐书·东南夷传赞》:“东夷海外, 碣石 、 扶桑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 扶桑 在 大汉国 东二万餘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元 王冕 《送颐上人归日本》诗:“上人住近 扶桑国 ,我家亦在 蓬莱 丘。” 鲁迅 《集外集拾遗·<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4).植物名。灌木。叶卵形。花冠大型,有红、白等色。多栽于我国南方。全年开花,为著名的观赏植物。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扶桑》:“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其枝柯柔弱,叶深緑,微涩如桑。其花有红黄白三色,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一:“忆别 汤江 五十霜,蛮花长忆烂扶桑。” 清 吴震方 《岭南杂记》卷下:“扶桑花, 粤 中处处有之,叶似桑而畧小,有大红、浅红、黄三色,大者开泛如芍药,朝开暮落,落已復开,自三月至十月不絶。”
(5).乐名。《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三年》:“ 伏羲 以一寸之器名为含微,其乐曰扶桑。”参见“ 扶来 ”。
扶桑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古典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
植物名称
扶桑原指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朱槿”(学名:Hibiscus rosa-sinensis),别名佛桑、大红花,因花形艳丽且原产于中国南部及东南亚地区,成为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观赏植物代称。据《汉语大词典》记载,扶桑“叶如桑,花深红色,光艳照日”,其名或因枝叶形似桑树而得。
神话中的神树
在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中,扶桑被描述为东方日出之地的神树。《山海经·海外东经》提到:“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此树被视为太阳栖息的通天巨木,象征天地连接的枢纽。
地理与国别代称
自汉代起,“扶桑”逐渐衍生为东方地域的代名词。南北朝时期《梁书·诸夷传》记载“扶桑国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世学者多认为此处“扶桑国”指代日本,故“扶桑”成为日本的别称之一。此用法常见于唐宋诗词及明清外交文献。
文学意象
扶桑在古典文学中兼具自然与神话的双重意境。例如屈原《离骚》以“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表达对理想境界的追寻,唐代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则以“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暗喻宏图壮志,赋予该词浪漫主义色彩。
“扶桑”一词含义丰富,需从多个维度综合理解:
1. 植物学含义 指锦葵科木槿属常绿灌木,学名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别称佛槿、中国蔷薇。其花冠硕大,色彩艳丽,是著名的观赏植物,喜阳光充足环境,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2. 神话意象 • 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十洲记》等典籍,描述为东海中的巨型神木,高数千丈,叶如桑树,是太阳栖息和升起之处(“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 象征先民宇宙观中的日出之地,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高约3.85米)即体现此意象。
3. 地理与文化指代 • 汉代起逐渐演变为东方极远之地的代称,如《吴都赋》中“经扶桑之中林”。 • 隋唐后成为日本的雅称,因日本位于中国东方,符合“日出之地”的意象。
4. 文学隐喻 在诗词中常与朝阳、东方仙境等意象关联,如陆机诗句“扶桑开朝晕”暗喻光明起始。
该词兼具植物实体、神话符号、地理方位和文化象征四重内涵,需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例如《长相思》等文学作品中的“扶桑”,多取神话或文化代称之意。
巴童嬖宠并称查禁忏七吃不了兜着走斥女鸱视狼顾斥资崇阿抽头出处殊途淬濿稻实道消调犯疐跋弟长逗哈哈斗棊督府二位负絫管劲骇怖黄面老子惛渎昏盹江鲚较覆醮事嘉肴警绝谨强科法客人餽粮琅珰丽口六藏轮回磨昧谷木鞋芘荫浅稚清词丽句罄竭拳足麴米杀敌致果生津摄盛食色世望松文梭缉通汇下利乡帐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