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空竭;匮乏。多指财物。《晋书·吕纂载记》:“比年多事,公私罄竭,不深根固本,恐为患将来。”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遭风失路,波涛飘浪,时经三岁,资粮罄竭,糊口不充。”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城无见粮,药铅罄竭。”
(2).竭尽;用尽。 唐 无名氏 《迷楼记》:“帝日夕沉荒於迷楼,罄竭其力,亦多倦怠。”《水浒传》第八二回:“今欲罄竭资财,买市十日,收拾已了,便当尽数朝京,安敢迟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诗谳》:“ 吴 亦自分必死,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煢独。”
(3).尽心竭力。《旧唐书·哀帝纪》:“罔思罄竭,唯贮姦邪,虽已謫於遐方,尚难宽於国典。” 宋 王安石 《笏记》:“誓当罄竭,仰称龙光。”
“罄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ìng jié,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详细解析:
空竭;匮乏(多指财物)
指财物完全耗尽,陷入匮乏状态。例如《晋书·吕纂载记》提到“公私罄竭”,形容官方与民间的财物都已枯竭。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资粮罄竭”,也指旅途中的物资用尽。
竭尽;用尽
强调彻底耗尽,不留余力。如《水浒传》中“罄竭资财”表示散尽全部财产,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用“罄竭所有”描述倾尽所有资源救助他人。
尽心竭力
引申为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地付出。宋代王安石在《笏记》中以“誓当罄竭”表达竭尽忠诚的决心。
出处 | 例句 | 含义 |
---|---|---|
《晋书·吕纂载记》 | 公私罄竭,不深根固本 | 财物匮乏 |
《大唐西域记》 | 资粮罄竭,糊口不充 | 物资耗尽 |
《聊斋志异·诗谳》 | 嘱其妻罄竭所有,以济煢独 | 倾尽所有 |
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汉典或《旧唐书》等来源。
《罄竭》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用尽、耗尽或枯竭。该词主要用来形容资源、精力或力量完全消耗或筛选不留。
《罄竭》由部首组成,分别是罒和竹。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罄竭》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它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方式,形意从典故、寓言和修辞手法中,非常直观地表达出了一个概念。
《罄竭》的繁体字为「竊」。繁体字常见于一些中文传统文化的地区,如台湾、香港、澳门等。
在古代,«罄竭»的写法没有现代简化字那样简化,而是采用了更复杂的形式。具体的写法可能会因时代和地区有所不同。
1. 这座城市的资源已经彻底罄竭了。
2. 他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此,现在身心俱疲,已经完全罄竭了。
1. 穷罄:意为完全用尽或枯竭。
2. 罄宝:意为珍宝彻底耗尽。
3. 罄竹难书:意为写竹纸已无剩余空间,形容写了很多字。
1. 耗尽:指将某物完全用尽或消耗掉。
2. 枯竭:指资源、能量等因过度使用而干涸或状态不好。
1. 充裕:意为充分、充足,相反意义是指充分备有、充足。
2. 有余:指超过一定数量或程度,相反意义是指数量不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