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有上手下手之分,下手曰下利。《仪礼·少牢馈食礼》:“佐食上利执羊俎,下利执豕俎。” 胡培翚 正义引 吴廷华 曰:“利即佐食也,长为上,次为下。”参见“ 上利 ”。
(2).古代医学对“泄泻”与“痢疾”的统称。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三国志·魏志·华佗传》:“ 东阳 陈叔山 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宋 韩祇和 《伤寒微旨论·用药逆篇》:“热药既下,往往吐出及下利愈甚,此亦阴阳气相击也。”
(3).堪舆家迷信之说,指不宜埋葬的处所。《旧唐书·吕才传》:“ 汉 之山陵,散在诸处,上利下利,蔑尔不论。”
"下利"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指腹泻、痢疾等肠道排泄异常的病症,属中医术语。
出处: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释为“中医指腹泻” 。
《汉语大词典》进一步说明其包含“痢疾”含义,常见于中医文献描述湿热或食滞导致的里急后重、便脓血等症状 。
中医病症名
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夹脓血的病证,分“暴泻”(急性)与“久泻”(慢性)。《中医大辞典》强调其病机与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蕴相关,治法需辨证分型(如湿热痢用白头翁汤,虚寒痢用桃花汤) 。
古汉语用法
古代文献中偶作“向下流动”解,如《汉书·沟洫志》:“水性下利”,指水流顺势而下,此义现代罕用 。
现代日常语境中,“下利”主要用于医学领域(尤其中医),普通表达腹泻多用“拉肚子”“腹泻”等口语词。学术或医疗文本需严格区分术语与俗语。
“下利”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负责辅助仪式操作。根据分工不同,分为“上利”(主助手)和“下利”(次助手)。例如《仪礼·少牢馈食礼》记载:“佐食上利执羊俎,下利执豕俎。”
在传统医学中,“下利”是泄泻(腹泻)与痢疾的统称,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水样,常伴随腹痛、腹胀等症状。具体分为:
指风水学中认为不适宜埋葬的处所,如《旧唐书·吕才传》提到:“汉之山陵,散在诸处,上利下利,蔑尔不论。”
现代中医已逐渐将“下利”细分为“泄泻”与“痢疾”,但古籍中仍沿用统称()。若需进一步了解中医辨证治疗,可参考《金匮要略》等经典文献。
百鬼窆圹裱法鄙虐冰鉴博物学家出阵大地蹀骢递送斗混江杜葵芳馔風水浮脆浮根伏阴呷醋节帅高姓告状瓜李海蛇撼动洪隧皇闼华显胡扑搭嘉谥今早击抨鸠妇咎证卷云俊迈菊天龛像賫捧老蚌珠胎拉劝李郭舟马将曼绰奶水阡亩气不公擎戴穷节绮绅球猎畎夷三舍人诗生态盛宣怀矢志不渝水循环素弦徒囚瓮虀线儿象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