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桐城派的意思、桐城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桐城派的解释

清 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 方苞 、 刘大櫆 、 姚鼐 ,皆 安徽 桐城 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 秦 、两 汉 及 唐 宋 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 清 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桐城派是中国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主要代表人物均出自安徽桐城而得名。其核心主张是复兴唐宋古文传统,强调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形式技巧的统一,对清代及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基于权威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桐城派指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形成,以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散文流派。他们以桐城地域文人为核心,主张继承唐宋八大家文风,提出系统的古文创作理论,形成"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语)的文学现象。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二、核心理论体系

  1. "义法说"(方苞)

    强调"言有物"(内容充实)与"言有序"(结构严谨)的统一,要求文章兼具思想深度与形式规范。方苞在《又书货殖传后》中提出:"《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之深于文者亦具焉。"

    来源:方苞《方望溪全集》,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

  2. "神气音节说"(刘大櫆)

    主张通过音节、字句的推敲体现文章的神韵气质,提出"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论文偶记》),将抽象的文风具象化为语言节奏的把握。

    来源:刘大櫆《论文偶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3. "义理、考证、文章"合一(姚鼐)

    主张融合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在《古文辞类纂》中系统划分文章体裁,提出"阳刚阴柔"的美学风格论,标志桐城派理论成熟。

    来源:姚鼐《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三、历史地位与影响


四、代表作品与人物

人物 代表作 理论贡献
方苞 《狱中杂记》 奠基"义法说"
刘大櫆 《论文偶记》 发展"神气音节"论
姚鼐 《登泰山记》 提出"阳刚阴柔"说
姚莹 《中复堂全集》 拓展经世致用思想

来源:《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


五、学术争议与批评

部分学者指其理论束缚创作自由(如章太炎斥为"局促儒言"),但近年研究重新肯定其对文章学的体系化贡献。严迪昌指出:"桐城派以'雅洁'为宗,实为对明末空疏文风的反拨。"

来源: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

网络扩展解释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散文流派,其核心解释如下:

  1. 起源与地位
    因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均来自安徽桐城而得名,戴名世被追认为先驱,合称“四祖”。作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影响覆盖全国19省,作家达1200余人,主盟文坛200余年,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碑”。

  2. 核心理论

    • 义法说:方苞提出“言有物”(义)与“言有序”(法)结合,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
    • 三要素:姚鼐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主张融合思想性、学术性与文学性;
    • 语言规范:追求雅洁文风,反对俚俗冗杂。
  3. 发展阶段

    • 初期(康熙-乾隆):方苞奠基,刘大櫆承续;
    • 鼎盛(乾隆-嘉庆):姚鼐确立体系,提出“阳刚阴柔”风格论;
    • 晚期(道光-民国):曾国藩扩展为“湘乡派”,马其昶为末代宗师,1930年随其逝世式微。
  4. 评价与争议
    虽被赞为“天下文章出桐城”,但部分批评者认为其作品内容空泛,过于拘泥形式。不过该派通过《古文辞类纂》等选本,系统构建了散文创作范式,对后世文体规范影响深远。

(完整发展脉络可参考桐城市政府官网及搜狗百科)

别人正在浏览...

阿大白地文本道别途陛卫博学笃志钞誊传蜡淳刚疵贱寸笺盗嫂受金刀矟独操堕髻独生子俛首扶育革乱更初规措国忌海棠梨骅駵换气贿交家访结膜炎寄款款笃冷蕊两街里椁落想马扁骂爹骂娘麻起魔王曩载逆信浓浊排列胚珠喷玉蒲蠃乾豆腐墙靡强植弃背天下轻轻薄薄起早矢跃双伴儿爽惑丝缕遡源穷流太翁团拜图载狎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