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 方苞 、 刘大櫆 、 姚鼐 ,皆 安徽 桐城 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 秦 、两 汉 及 唐 宋 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 清 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散文流派,其核心解释如下:
起源与地位
因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均来自安徽桐城而得名,戴名世被追认为先驱,合称“四祖”。作为清代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影响覆盖全国19省,作家达1200余人,主盟文坛200余年,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碑”。
核心理论
发展阶段
评价与争议
虽被赞为“天下文章出桐城”,但部分批评者认为其作品内容空泛,过于拘泥形式。不过该派通过《古文辞类纂》等选本,系统构建了散文创作范式,对后世文体规范影响深远。
(完整发展脉络可参考桐城市政府官网及搜狗百科)
《桐城派》是指中国明清时期画家潜魂、周之冕等在安徽桐城创办的画派,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桐城派》的部首分别是木(桀)和水(洒),总笔画数为17画。
《桐城派》这个词来源于中国明清时期的安徽桐城,是该地域出现的一支画派的命名。
《桐城派》的繁体字为「桐城派」。
古时候汉字写作「桐城派」。
1. 这幅画的风格明显属于《桐城派》。
2. 他是《桐城派》的传人,技艺非常高超。
桐城、派系、画派
桐城画派
其他画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