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普遍采纳。赋,通“ 敷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夏书》曰:‘赋纳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杨伯峻 注:“赋为敷之借字,徧也。”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且臣闻之,古者以言赋纳,岂虚美哉?盖用之也。”
(2).指缴纳的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一》:“北路 镇 迪 各属,垦熟地不过十二三,赋纳既亏,閭里窳敝。”
赋纳是古汉语复合词,需拆解单字释义并结合典籍用例理解其含义:
赋(fù)
纳(nà)
赋纳为动宾结构,核心含义为:
接受贡赋或采纳建议,常见于古代政令、文书。
例:《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之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赋纳以言。"(诸侯朝见时需进献贡品,并陈述政见以供采纳。)
例: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诚能赋纳以言,则天下之情可得而治。"(若能采纳建言,则可通晓民情以治国。)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收录"赋纳"词条,释义:"接受贡赋;采纳建议",引《左传》《宋史》为证。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官方数据库)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双义性:①收纳赋税;②采纳言论,引《尚书》《资治通鉴》用例。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解析"赋"从"贝"(财货)、"武"(武力),揭示征税与权力关联;"纳"从"糸"(丝)、"内"(进入),本义为织品加工,后转义为收纳。
该词盛行于先秦至两汉,唐宋后渐少用,现代汉语中已被"征收""采纳"等替代,属历史词汇。其结构反映了古代"贡赋制度"与"纳谏治国"的政治文化。
参考资料:
“赋纳”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个主要释义,具体如下: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清史稿》原文或权威注疏。
百痒悲慄变悔冰冱不绝如缕布洋娃娃不夜侯称奇道絶呈应畜德大治雕辂谍记芳草天涯繁匿负创感篆拱圣光爱袿熏贵裔归依鸿路鸿篆花蹊弧骑淴泱揭黄景星凤皇炯诫季孙氏郡袭拒险亏心短行罍斝冷藏鳞鬐卤拙蛮氊甿户明昏谬算迷向牧圉拏讹黏儿盘翼蝠科攘狄弱不禁风审守蝨目鱼石犀石油美元霜猿同寝毤服望想委仗厢村相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