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霜夜的猿猴。 南朝 梁 范云 《送沉记室夜别》诗:“寒枝寧共採,霜猿行独闻。”
(2).指霜夜猿啼声。 唐 薛能 《华岳》诗:“羽客时应见,霜猿夜可听。”
“霜猿”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霜猿”是一个兼具视觉与听觉意境的词汇,通过自然生灵与气候的结合,传递出深邃的古典文学韵味。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汉语辞海》或古诗集注。
《霜猿》是指在寒冷的冬季里活动的猿猴。它们在雪地中活动,身上覆盖着白霜,因此得名为霜猿。
《霜猿》的部首拆分为雨(雨字底部的三横)和犬(犬字底部的一竖一横),共有11个笔画。
《霜猿》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观察和文学作品的描写。自然观察者在冬季山野中发现猿猴覆盖着霜,因此取名为霜猿。此外,一些文学作品也将霜猿作为意象出现,用以描绘冰冷严寒的冬季情景。
《霜猿》的繁体字为「霜猿」。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霜猿」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霜袁」、「霜猿猿」等,但意义都指代寒冷冬天里的猿猴。
1. 冬日的山野中,我遥望见一只梁上的霜猿,它的毛发覆盖着白霜,非常美丽。
2. 诗人写道:「寒山万壑霜猿啼,春水东流白鹭飞。」
1. 霜柱:指在寒冷冬季中,由于低温使得植物表面结成的冰柱。
2. 霜封:指在冬季寒冷时,水面或地面被霜冻而封锁。
3. 猿啼:指猿猴的叫声。
冬猿、雪猿
热猴、夏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