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守险要;凭借险要以拒敌。《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卫将军 董承 与 袁术 将 萇奴 拒险, 洪 不得进。”
“拒险”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一、军事战略用法(常见于历史文献) 指据守险要地形以抵御敌人,常见于古代战争描述。例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记载:“卫将军董承与袁术将萇奴拒险,洪不得进”。其核心含义是利用地理优势进行防御,强调战术层面的军事部署。
二、现代成语用法(较少见)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形容词性成语,意为“拒绝危险,不接受冒险挑战”,用于形容人或团体规避风险的行为。例如:“面对未知投资,他选择拒险观望。”
注意: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军事用法更为常见,而现代成语解释可能存在争议。建议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涉及专业领域(如保险行业术语“拒保”),则与“拒险”无直接关联。
拒险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成两个部首:扌(手)和八(比)。扌表示手,八表示比,合起来形成“阝”字部部首。
拒险的拼音是jù xiǎn。
“拒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章《庄子·田子方》中的一句话:“大王曰:‘其可以教人乎?’田子方对曰:‘否;至人子自拒于人乎,而后可以教人。’”意思是只有能够自我保护自我拒绝危险的人,才能够教导别人。
在繁体字中,拒险字的写法是拒險。
古代汉字写法则是在拒字上加上风字部首,形成“風+拒”字形。
以下是“拒险”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们勇敢地拒险前行,最终成功登顶。
2. 我们不能拒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