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牧圉的意思、牧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牧圉的解释

(1).牛马。借指播迁中的君王车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 杜预 注:“牛曰牧,马曰圉。”《旧唐书·杜让能传》:“ 沙陀 逼京师, 僖宗 苍黄出幸。是夜 让能 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 让能 谢曰:‘臣家世歷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扞牧圉,臣之幸也。’” 明 张煌言 《北征录》:“众以 李将军 无兵,恐虏骑突至,则无以捍牧圉,留余保障。”

(2).指养牛马的人。《左传·襄公十四年》:“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暱。”《后汉书·第五伦传论》:“然而君子侈不僭上,俭不偪下,岂尊临千里而与牧圉等庸乎?” 唐 欧阳詹 《唐天志》:“日月星辰,亦天之器物也;神祇精灵,亦天之牧圉、臺隶也。” 明 刘基 《宝林同讲师渴马图歌》:“莝秣失时,罪在牧圉。”

(3).指牧地;边境。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 鴈门 之北, 羌 戎 杂处,濈濈羣羊,茫茫大卤,纵其梟骑,惊我牧圉。”《旧五代史·周书·孔知濬传》:“ 知濬 抚士得宜,人皆尽力,故西疆无牧圉之失。”

(4).饲养牲畜。 宋 乐史 《广卓异记·罗宏信》:“ 罗宏信 初为本军步射小校,掌牧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念秧》:“少年又以家口相失,夜无僕役,患不解牧圉。 王 因命僕代摄莝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牧圉"是汉语中较为古雅的合成词,由"牧"与"圉"二字构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牧"本指放养牲畜,《说文解字》释为"养牛人也",后引申为治理、管理之意;"圉"在《说文解字》中解作"囹圄,所以拘罪人",但在畜牧领域特指养马场所,《周礼·夏官》有"圉人"一职专司养马。二字合称"牧圉",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此处指代国家边疆的畜牧地区,蕴含守卫疆土与畜牧生产的双重含义。

在词义演变中,"牧圉"衍生出两层核心语义:一是指畜牧活动的具体范畴,包含放牧与圈养的全过程,如《宋史·职官志》记载的"掌牧圉之政";二是象征边疆地区,元代王恽《玉堂嘉话》载"牧圉逋逃,悉来归我",即以畜牧之地代指领土疆域。该词在明清文献中仍见使用,但现代汉语中已属罕用词汇,主要出现在历史典籍研究或文学创作领域。

词素组合规律符合古代汉语"近义联合"构词法,二字均与畜牧管理相关,但"牧"侧重放养行为,"圉"强调固定场所,形成语义互补。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圉之本义为边陲,引申为禁苑,牧马之苑尤近边地",这解释了"牧圉"何以兼具畜牧场所与边疆地域的双重指涉。

网络扩展解释

“牧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分解和文献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分解

  1. 牧:本义为放牧牲畜,甲骨文字形从牛、从攴(手持棍棒),引申为治理、管理(如“牧民”)。
  2. 圉:原指养马的地方或养马的奴隶,后扩展为边境、边疆(《左传》杜预注“马曰圉”)。

二、文献中的含义

  1. 基本义:指饲养牛马的行为或场所。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谁扞牧圉?”杜预注“牛曰牧,马曰圉”,强调畜牧职能。
  2. 引申义:
    • 君王车驾:古代帝王出巡时,用“牧圉”借指随行的牲畜和车驾(如播迁中的君王仪仗)。
    • 边疆治理:代指边境或边疆地区,如《周礼》中“牧人”掌管六牲,隐含领土管理之意。
    • 职业身份:指代放牧者或养马人,如“牧夫”“牧子”等称呼。

三、应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先秦文献,如《左传》《周礼》等,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畜牧、政治制度时仍有参考价值。需注意语境差异,例如“扞牧圉”强调守卫职责,而“牧圉之臣”则指管理边疆的官员。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可参考《十三经注疏》等古籍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逼剥碧楮缠牵橙皮祠城档案馆钓舩调亭滴滴溜溜斗捷访理憣然反掌费用富邑膏土高骧告行卦候宏旷化民黄台之瓜魂飞胆裂简代降符净白浄刹警宵金刻金钱豹絶倒刊石考风拷较克灭旷卒魁瓌廓达来觐连二并三笼嘴楼樐鸾台侍郎轮扁露头妻屏风潜源侵用髯孙沈霾讼过宿膳涛波拖肠輼辌罅洞闲郄狭巷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