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户。《旧唐书·李绛传》:“至今兵宿 两河 ,西疆削尽,甿户凋耗,府藏空虚,皆因 天宝 丧乱,以至於此。”
“甿户”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在《旧唐书·李绛传》中,提到“甿户凋耗”,描述了安史之乱后民户减少、社会凋敝的现象,强调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需注意与“蜑户”(dàn hù)区分:后者指东南沿海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属于特定族群,历史上受歧视且不列户籍。
“甿户”是古代户籍制度中对普通民户的统称,常见于唐代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等史料来源。
甿户(lóu hù)是一个汉字词语,有着多重含义。它可以指半独立的房屋(如农村的茅草屋)或者简陋的房舍。另外,甿户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处环境荒凉、人烟稀少。
甿户的拆分部首为由田字旁和户字旁组成。
甿的部首为由田字旁组成,是“田”字旁音义相同字的总称。
户的部首为由户字旁组成,起源于象形,表示“门”的意思。
甿的总笔画数为9画,户的总笔画数为4画。
甿户的来源较为复杂,最初的字形并不清晰。在古代文字中,有少量类似甿户的字形,但其准确的来源并不确定。
甿户的繁体字为“廬戶”,具有相同的意思。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不同于现代,甿户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尚不得而知。
1. 农村深处有一座甿户,已经闲置多年。
2. 这个偏远的山村只有几户甿户。
甿户组成的词语:
甿舍:指简陋的房屋。
甿落:指荒凉、人烟稀少的地方。
近义词有:茅舍、简陋的房屋。
反义词有:豪华住宅、富丽堂皇的房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