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甿户的意思、甿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甿户的解释

民户。《旧唐书·李绛传》:“至今兵宿 两河 ,西疆削尽,甿户凋耗,府藏空虚,皆因 天宝 丧乱,以至於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甿户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复合词,由“甿”与“户”二字组合而成,特指古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平民家庭。以下从词源、释义及历史背景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甿”的本义

    “甿”(音méng)古同“氓”,专指居于郊野的农耕之民。《说文解字·田部》载:“甿,田民也”,强调其与土地的紧密关联。如《周礼·地官·遂人》云:“凡治野,以下剂致甿”,郑玄注:“变民言甿,异内外也”,说明“甿”是区别于城郭之“民”的乡野生产者。

  2. “户”的引申义

    “户”本指单扇门,引申为登记在册的家庭单位。《汉书·食货志》有“户版”一词,即户籍名册。故“甿户”即被编入户籍、以农为业的平民家庭,区别于士族或工商阶层 。


二、历史语境中的“甿户”

在秦汉至隋唐的赋役制度中,“甿户”是承担田租、徭役的主体。如唐代推行均田制,“凡天下丁户,富者兼田,贫者无容足之居,皆属甿户”(《通典·食货典》),其身份需依附于国家授田,承担赋税 。宋代以后,随着租佃关系普及,“甿户”渐被“佃户”“客户”等词取代。


三、权威典籍佐证

  1. 《史记·秦始皇本纪》: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而甿户不得迁”,反映甿户地位低于豪族 。

  2. 《新唐书·食货志》:

    “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石,稻三斛,谓之租。甿户调绢二丈”,明确其赋税义务 。


“甿户”作为古代户籍制度与农耕文明的产物,指代编户齐民中务农的平民家庭,承载着土地制度、赋役体系的历史信息。其词义消亡于宋元之际,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作为历史词汇仍具重要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甿户”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在《旧唐书·李绛传》中,提到“甿户凋耗”,描述了安史之乱后民户减少、社会凋敝的现象,强调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相关辨析

需注意与“蜑户”(dàn hù)区分:后者指东南沿海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属于特定族群,历史上受歧视且不列户籍。

“甿户”是古代户籍制度中对普通民户的统称,常见于唐代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旧唐书》等史料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恩揞青盲超导体冲真次前大号达能荡舟惔怕电话号码丁板子丁粮帝姻东郭陡峻二张防丧法堂伐性之斧光辉灿烂缓步当车缄秘交椅悸栗惊心骇瞩觐亲记账决赛衎謇恐恐来辰阑遗廉勤辽右命令句奈缘髼头赤脚偏伯乞籴攘除丧祸折札市直适中説咲厮乩碎玉零玑题本提请缇籥通窍头鹅宴推贤让能土笼托物陈喻五百无梁掀动先垄小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