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镬的意思、斧镬的详细解释
斧镬的解释
斫人、煮人的刑具。亦谓用斧斫、用镬煮,泛指极严酷之刑。《宋书·殷琰传》:“身膏斧鑊,妻室并尽。”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若鄙言为谬,来旨必通,分请灰钉,甘从斧鑊。”
词语分解
- 斧的解释 斧 ǔ 砍东西用的工具,多用来砍木头。古代亦用来作兵器:斧子。斧头。斧钺。斧柯(a.斧子的柄;b.喻政权、权柄)。 用斧砍:斧正(敬辞,请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斧凿(a.斧子或凿子;b.指文艺作
- 镬的解释 镬 (鑊) ò 锅:镬盖。 古代的大锅:鼎镬(常作为烹人的刑具)。镬亨(“亨”,同“烹”)。汤镬(古代酷刑,把人投入盛着沸水的锅中煮死)。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斧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斧”与“镬”的本义及古代刑罚文化角度综合理解:
-
分释字义
- 斧:指斧头,古代既是生产工具,也是刑具。《说文解字》载:“斧,斫也”,象征斩首之刑(如“斧钺”代指死刑)。
- 镬:原指无足的大鼎,用于烹煮食物。《周礼·天官·亨人》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后演变为酷刑工具,即“烹煮”之刑(如“汤镬”)。
-
合义与引申
二字组合后,“斧镬”泛指古代极端残酷的刑罚,特指斩首与烹煮两种极刑,引申为严酷惩戒或生命威胁。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请就汤镬”即用镬刑之典,而“斧”在《汉书·刑法志》中明确列为刑具。
-
文化象征
在传统文献中,“斧镬”凝结了古代刑法的残酷性,常见于表达忠烈之士不畏强权的语境。如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即以镬刑凸显气节。
权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对“斧”的释义(汉典网)
- 《周礼注疏》对“镬”的注解(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史记》《汉书》刑罚记载(国学网)
- 文天祥《正气歌》典故解析(古诗文网)
网络扩展解释
“斧镬”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结合了两种刑具的含义,多用于文献中表示极严酷的刑罚。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斧:一种金属砍伐工具,刃口与柄平行,用于伐木或作战。
- 镬:古代无足的大锅,常作为烹煮人的刑具,如《周礼》中记载“鼎镬”用于煮肉,后演变为酷刑象征。
- 斧镬:指用斧头砍杀和用镬烹煮的刑罚,代指极残酷的刑罚手段。
2.历史与文献用例
- 《宋书·殷琰传》提到“身膏斧鑊,妻室并尽”,描述受刑者被斧砍镬煮,并牵连家人。
- 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中“甘从斧鑊”,表示甘愿接受严酷刑罚。
3.延伸含义
- 泛指酷刑:如“汤镬”(沸水煮人)、“鼎镬”(鼎与镬组合烹人)等,均体现古代刑罚的残酷性。
4.现代语境
- 现代汉语中“斧”仍指工具或兵器,而“镬”在方言(如粤语)中保留“锅”的义项,如“大镬”形容严重事件。
斧镬是古代两种刑具的合称,象征极端刑罚,需结合历史文献理解其残酷性。更多细节可参考《宋书》《周礼》等典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犇流伯劳飞燕怖惧车兰丑巴怪初服畜锐大宽转大手大脚琱阑地质东观之殃访珪非云风靡一世盖棺事定弓影杯蛇沟境匦匣汉誓浣纱石胡雕剌麾扫加官晋爵兼马绞直激急纠黜九盘蠲赦老苗捞攘柳径抹腻抹贴南河南阳西鄂闹酒内弟谸芊凄忾青秀乞索儿秋姑入室宾闪电娘娘声屈施助史撰树顶叔郎説情太公望贪很天爷挑转通名通太外家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