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澣纱石”。石名。相传 西施 在其上浣纱,故名。《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晋 孔晔 《会稽记》:“ 勾践 索美女以献 吴王 ,得 诸暨 罗山 卖薪女 西施 郑旦 ,先教习於 土城山 。山边有石,云是 西施 澣纱石。” 唐 李白 《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未入 吴王 宫殿时,浣纱古石今犹存……若到天涯忆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 唐 张籍 《寄远曲》:“浣纱石上水禽栖, 江 南路长春日短。”参见“ 浣纱溪 ”。
“浣纱石”一词有两种不同层面的解释,需结合文化背景和文献记载综合理解:
基本含义
指位于浙江诸暨苎萝山下、浣纱溪畔的一块巨石,相传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西施曾在此处浣纱(洗衣)。唐代诗人王轩《题西施石》中“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即指此石。
历史与现状
该石现存于西施故里景区,石上刻有王羲之手书“浣纱”二字,历经2500年风雨仍可见。
引申含义
比喻看似平凡却蕴含非凡才能或秘密的人或事物,如普通家庭中的天才、低调的商业奇才等。
典故争议
一说源自东汉班固被张释之收养成才的故事(见《汉书·张释之传》),但更主流的说法与西施直接相关。
注: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用法或实地探访信息,可参考汉典词条或西施故里景区介绍。
《浣纱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用来洗涤衣物的石头。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氵”和“石”。下面将继续介绍这个词的字源、繁体形式、古代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浣纱石》的部首分别是“氵”和“石”。其中,“氵”表示水的象形,常用于泽、河等与水相关的字中;“石”则代表石头。根据笔画的计算方式,浣纱石的总笔画数为9。其中,部首“氵”占1个笔画,“石”占8个笔画。
《浣纱石》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石头来洗涤衣物。所以,这个词就代表着起到这种清洁作用的石头。目前,《浣纱石》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仍然是「浣紗石」。
在古代,「浣纱石」一词的汉字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在古籍中可以找到一些稍有变体的写法,例如「浣紗石」、「浣淅石」等。但总体来说,这个词在古代的字形与现代保持了相似的形态。
1. 她用浣纱石清洗着那件古老的绸衫。 2. 这块浣纱石表面光滑,非常适合用来洗涤细腻的衣物。
组词:洗涤、清洁、衣物、石头等。 近义词:洗衣石 反义词:污垢
总而言之,《浣纱石》一词代表了古代用来洗涤衣物的石头,在繁体字写法中为「浣紗石」。这个词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由部首“氵”和“石”组成的。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示例中的句子展示了该词的使用方式。此外,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