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赦免。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周天醮词》:“拜手归依,倾心祈懺,洪纤罪目,今昔愆违,未兆之灾,将来之咎,并期蠲赦。”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查交代》:“若此项徵比不前,必致拖欠;倘一经蠲赦,则所那之孔无补。”
蠲赦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蠲”和“赦”二字组成,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与典章制度中,表示免除赋税、赦免罪责的双重含义。其核心意义体现统治者的恩恤政策,常见于赈灾、新帝登基或重大庆典时的政令。以下是详细解析:
蠲(juān)
赦(shè)
“蠲赦”结合二者,特指同时减免赋税与赦免刑罚的恩典,多见于帝王诏书:
典型用例:
《宋史·食货志》:“大旱,诏蠲赦逋租,释流以下罪。”
(释义:因大旱灾,皇帝下诏免除积欠的田租,并赦免流刑以下罪犯。)
汉文帝曾因地震“蠲赦天下”,减免田租并释放轻罪犯人(《汉书·文帝纪》)。
《唐律疏议·名例律》规定,新帝登基或改元时“蠲赦并行”,体现“德刑相济”的治理思想。
南宋孝宗时期,水患后“蠲赦三路赋税,释狱囚”(《宋会要辑稿·食货》)。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蠲赦”词条释义:“免除租赋,赦免罪刑。”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汉语大词典》官网(需订阅访问)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明确标注“蠲赦”为“减免赋税,宽恕罪过”的复合动词。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历史文献数据库: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收录的《二十四史》《唐律疏议》等原文用例。
现代汉语中,“蠲赦”已极少使用,但作为历史法律术语仍见于学术研究。其概念可对应今日的“税收豁免”与“特赦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条规定的“特赦令”。
“蠲赦”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uān shè,其核心含义为赦免。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文本中,常见于帝王赦免罪责、减免赋税的语境,体现宽仁政策。例如:
综合释义
“蠲赦”强调通过官方或权威行为解除罪责或负担,兼具法律与道德宽恕的双重意义,常见于历史、宗教或法律相关文本。
爱民被笼璸斒冰障璧赵薄草惨绝惨绿年华打寮道恼捯气儿雕文织采斗行方正风土性植物改弦易调工日广轮古别离教廷蛟鼍金钗十二行九形极小几许拘责空壳蜫蚳练素龙脑菊卢都子路头菩萨茅轩弥久模模糊糊呕气偏照前声穷祸衽席无辨入贽三招两式搔痒伤魂铩翼盛衰荣辱世宝时服丝簧夙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陶相僮使文化学文阵下裳吓噤险曲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