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长度单位。一指宽为寸,四指宽为肤。《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肤寸而合。” 何休 注:“侧手为肤,案指为寸。”
(2).借指下雨前逐渐集合的云气。 晋 张协 《杂诗》之九:“虽无箕毕期,肤寸自成霖。” 唐 王昌龄 《悲哉行》:“长云数千里,倐忽还肤寸。” 宋 黄庭坚 《放言》诗之五:“微云起肤寸,大荫弥九州。” 清 郑廷旸 《天香·淡巴菰和樊榭》词:“縈雾难分,撩云不定,也同肤寸俄泛。”参见“ 肤寸而合 ”。
(3).比喻极小或极少。《战国策·秦策三》:“昔者, 齐 人伐 楚 ,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 齐 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 宋 王安石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一:“尚无肤寸功,岂免窃食嫌。” 清 刘銮 《五石瓠·盆景》:“今人以盆盎閒树石为玩,长者屈而短之,大者削而约之,或肤寸而结果实,或咫尺而蓄鱼虫,概称盆景。”
肤寸是古代中国使用的极小长度单位,兼具字面测量与文学比喻的双重含义,其详细解释如下:
“肤”
原指人的皮肤表层,引申为“浅薄”“微小”之意。在计量中,“肤”特指手掌侧面横展的宽度(约四指并列)。
来源:《汉语大词典》 “肤”字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寸”
传统长度单位,约等于成人拇指宽度(约3.3厘米),后泛指极小尺度。
来源:《说文解字》 “寸”部;《辞源》
肤寸指四指水平并列的宽度(即一肤),相当于四寸(约13厘米)。古人以手为尺: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何休注:“侧手为肤,按指为寸。”
因“肤寸”极微小,后世多用于比喻:
《战国策·秦策三》:“齐人伐楚……肤寸之地无得。” 形容土地狭小如肤寸。
王夫之《读通鉴论》:“德非肤寸可骤积”,强调德行需长期修养。
《春秋繁露》:“山云蒸而柱础润,始于肤寸之间”,描述云雾从微小处弥漫。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四寸为肤。” 明确其计量地位。
“肤寸:古代长度单位,四指宽为肤,一指宽为寸。后喻极微小。”
“肤寸:极言其小。古以四指宽度为肤。”
权威参考来源:
“肤寸”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量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析:
基本定义——长度单位
比喻义——极微小的事物
气象意象——云气聚合
该词体现了古代汉语“近取诸身”的造词特点,兼具实用度量与文学意象双重功能。需注意现代汉语已不常用此词,多见于古籍或仿古文体。
白捕搬驳杯酒言欢遍布冰凝不可救疗蹅蹅忽忽长信宫承平盛世隄遏遏过番休副末福泽感触管辂闺帷夹布子胶輵开心见诚靠防拉德擂堆裂地分茅林庐目不见睫内卦藕粉否极泰回琵琶旧语青鬼轻矫轻趫齐驱齐同全权代表软功三礼神荼史钞始笄石蟹市刑受具水坝水楗宋椠肃景听房狪犬头段物頽敝托子王恭氅晩秋畏难苟安缃帙仙楼歇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