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具的意思、受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具的解释

佛教语。“受具足戒”或“受具戒”的略语。具足戒,指比丘所受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所受之五百戒。 唐 王维 《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入 太行山 ,削髮受具。” 宋 沉辽 《苏州承天寺永安长老语录序》:“ 永安 禪师名 崇智 , 吴 人 张氏 子,初受具,即出游诸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受具"是汉传佛教中的专业术语,指僧尼接受具足戒的宗教仪式,属于佛教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该词由"受"(领纳、接受)和"具"(完备、圆满)构成,最早见于《四分律》等佛教典籍。

从佛教仪轨来看,受具包含三个核心要件:第一,受戒者需年满二十岁且心智健全;第二,需在十位具戒比丘见证下完成白四羯磨仪式;第三,需完整受持比丘250戒或比丘尼348戒(据《南山律宗》记载)。这一过程标志着修行者正式取得僧团成员资格,《摩诃僧祇律》特别强调"如法受具者,得成比丘性"的宗教意义。

在汉语语用层面,"受具"常与"圆具""得戒"等词互训,但存在细微差异。唐代道宣律师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中辨析:"受者禀承,具者圆备",强调该词包含程序合法性和戒体完备性双重内涵。现代佛学辞典多将其定义为"佛教徒通过特定仪式接受全部戒律"(《佛学大辞典》中华书局版)。

网络扩展解释

“受具”是一个佛教术语,具有以下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受具”是“受具足戒”或“受具戒”的略语,指佛教僧侣正式成为比丘或比丘尼时接受的戒律仪式。具足戒包含详细的戒条,其中比丘需遵守250戒,比丘尼需遵守500戒。

二、历史与文献出处

该词在佛教典籍和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例如:

  1. 唐代王维《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记载僧人“入太行山,削髮受具”;
  2. 宋代沈辽《苏州承天寺永安长老语录序》提到永安禅师“初受具,即出游诸方”。

三、其他语境中的含义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提到“受具”可解释为“接受他人赠送或赏赐”,但此用法在主流文献和佛教语境中极为罕见,可能为误用或引申义。

四、补充说明

建议在佛教相关文本中优先采用“受具足戒”的释义,其他语境需结合具体内容谨慎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暴晴悲恫徧报别出新裁采葑参诀巉差长毂趁行车人叱名蠢驴蹉踬单衔大冶电影放映机琱轮堤障断金契儿女子干巴高材捷足国均函受豪直何妨诃逐槐安梦箭头角袜屐齿鸡虫得失阶墀矜惰尽凈继天立极馈谢蓝罗裂解盲臣灭顶难以为情纳头便拜尿崩症鸟兽散畔虑撇清签书迁志日月潭绳头申勒丝妇条规啼号停妥退味我慢小东人写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