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难苟安的意思、畏难苟安的详细解释
畏难苟安的解释
害怕困难,苟且偷安。《老残游记》第八回:“只此一声,人人精神震动,不但人行脚下觉得轻了许多,即驴子亦不似从前畏难苟安的行动。”《清史稿·食货志二》:“大学士 倭仁 疏陈黑地升科,州县畏难苟安,请申明赏罚。”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图大事、成大业者不可畏难苟安。”
词语分解
- 畏难的解释 畏惧艰难攻坚莫畏难详细解释畏惧灾难。《庄子·让王》:“ 吴 军入 郢 , 説 ( 屠羊説 )畏难而避寇,非故随大王也。”.为难,不好办。《汉书·李寻传》:“日初出时,阴云邪气起者,法为牵於女謁,有所
- 苟安的解释 苟且偷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详细解释苟且偷安。《后汉书·西羌传论》:“朝议惮兵力之损,情存苟安。” 宋 苏轼 《乞开杭州西湖状》:
网络扩展解释
“畏难苟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èi nán gǒu ān,其核心含义是害怕困难,苟且偷安。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畏难:畏惧困难,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
- 苟安:苟且偷安,指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的态度。
- 整体:形容因害怕困难而选择消极应付、维持现状的行为,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2.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由两个动宾短语组成(畏难+苟安)。
- 常见搭配:多用于批评个人或群体缺乏担当,如“官吏畏难苟安”“不可畏难苟安”。
- 感情色彩:贬义,常见于对消极态度的指责或劝诫语境。
3.出处与例句
- 历史典籍:
- 《清史稿·食货志》提到:“州县畏难苟安,请申明赏罚”,描述官员因惧怕困难而怠政。
- 《老残游记》第八回用“驴子亦不似从前畏难苟安的行动”作比喻,生动刻画逃避困难的状态。
- 现代用例:
- “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强调积极进取的重要性)。
- 郭沫若在《反正前后》中批评:“图大事者不可畏难苟安”。
4.使用场景
- 社会批评:多用于指出政府、组织或个人在面临改革或挑战时的消极态度。
- 文学表达:通过具体事例(如政策执行不力、个人安于平庸)增强批判性。
- 劝诫语境:提醒他人克服惰性,勇于面对困难,如“不可畏难苟安,方能成事”。
“畏难苟安”不仅是一个描述性成语,更承载了对消极人生态度的警示。其历史用例和现代延伸均体现了汉语文化中对担当与进取精神的推崇。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可参考《清史稿》《老残游记》等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畏难苟安
《畏难苟安》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时,因为害怕而选择安于现状。
拆分部首和笔画
《畏难苟安》的部首和笔画拆分如下:
- 畏:部首:白,笔画:9
- 难:部首:阜,笔画:7
- 苟:部首:艹,笔画:8
- 安:部首:宀,笔画:6
来源
《畏难苟安》最早出现在《熟读三字经》一书中,意思是害怕困难而选择苟且地安稳生活。
繁体
《畏难苟安》的繁体写法为「畏難苟安」。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文献中,汉字「苟」可以写作「苟」或「苟」,汉字「難」可以写作「難」或「難」。
例句
他总是畏难苟安,不愿意尝试新的事物。
组词
畏难、苟且、安稳
近义词
逃避困难、怯懦不前、安于现状
反义词
勇往直前、敢于挑战、迎难而上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